2021-4-9 | 通识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赵君 张瑞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主义学院
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当前在国内的一些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缺失、德育素质失衡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而心智健全则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基本前提,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心智发展水平不仅能影响到我们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还能影响到我们如何了解整个世界。健全心智,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中人文精神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贯穿始终,虽然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却十分有利于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开展课外学术活动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都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积极、开放的环境[1]。
党的十七大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教育者的时间和精力却相对有限,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选择、鉴别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践行“三贴近”要求,教学内容科学化、丰富化。“05方案”实施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程,内容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删和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各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按照“三贴近”要求,将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穿于课程内容之中,将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同社会现实、社会生活和大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修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三进”工作,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现代化。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入推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创新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被广泛运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方法,尝试专题、案例教学和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强调运用重点讲授和一般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各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2010年5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目前,学科建设有两项重要任务需要抓紧解决。首先要重视和解决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两张皮’的问题。”袁贵仁部长所指的“两张皮”问题实质上是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脱节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没有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建设,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导师没有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课程的领军人物相对匮乏。当前部分高校并没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还有高校没有独立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继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走单纯教学的老路子,没有形成学科意识和科研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教师们没有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谋划策。
青年大学生的听课动力明显不足。首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性、系统性、思辨性和说理性较强等特点,使得教学内容相对枯燥,而部分教师又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致使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听课动力明显不足。课程的隐性教育作用发挥不足。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无法回避和挑战的难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传统固化的教育方式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失效,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搭建新的教学平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建设主要是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理支撑,为教师提供学术平台。通识教育视角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六个二级学科的理论支撑,如果离开了这个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就会失去科学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授科学理论的感染力、吸引力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学科支持的同时,应当把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科意识,明确学科建设新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好自身的长远研究方向,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力量。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身边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将自己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兴衰、人民福祉,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增强学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契机,切实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重视科学研究,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