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财政经济论文
作者:1安彦林 2岳 军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总量不足,质量仍有优化空间
从绝对规模来看,2011年济南市的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在全省居于第二位,略高于第三位的烟台,但与第一位的青岛市差距较大,其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也低于山东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25.7%)。据统计,在2011年全国城市一般预算收入排行榜中,济南居于25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济南居于第12名,仅高于东北的长春、哈尔滨和西部的西安。从相对规模来看,济南市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39%不仅低于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61%),而且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于倒数第2名,仅高于长春市,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较小。从财政收入质量来看,虽然近5年来,济南市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同期的非税收入增长速度也很快,与税收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8.5%左右波动,变化不大。非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财力,但其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其大量存在会降低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对企业的发展和税收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按目前财政理论来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在10%-20%左右比较合理,因此,济南市财政收入质量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二)区县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县财政收入差距较大
受自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状况、历史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济南市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区域财政收入集中趋势明显,财政收入向市区集中,县域财政收入除了章丘市外,均处于底部,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城乡差距较大;同时在城区内部差距也较大,居于市中心的历下区、市中区财政收入较高,而老城区天桥区和市郊的长清区的财政收入较低。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济南市各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6.64倍,财政收入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8.5倍,且这些区县的财政收入排名基本与当地产值的排名相一致(历城区由于是济南市重要的工业区,所辖地区有较多的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形成的大多为中央税和共享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对来说较少,因此,虽然其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为第二,但其财政收入排名为第四)。
(三)各产业发展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近年来,济南市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日趋合理,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50%,虽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但与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山东省内各地市相比,名列前茅。但各产业发展还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仍显不足。
1.农业财源基础薄弱,规模小。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基本成为无税产业,其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微乎其微。但农业是各产业的基础,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消费市场,在财源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涵养作用,是财源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济南市近4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低,2008年-2011年平均为4.8%,远远低于同期全市生产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二三产业的原料供应和消费市场。同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也很难形成规模财源。
2.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后劲不足。近年来济南市的工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产业层次不高,传统工业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重工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仍占较大比重。同时,全市工业投入欠缺、发展空间受限,工业新上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偏少,全市工业新增企业数量和规模一直薄弱。2011年以来全市仅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以来新开工企业只有228家,工业产值仅占到全市的5.7%,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2%;在重汽、济钢、浪潮等大集团增长出现回落甚至下降的时期,全市工业缺乏新生力量的问题会更加突出。[2]
3.现代服务业在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商贸流通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发展速度开始放缓。2006-2010年,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8.1亿元,增长8.5%,低于服务业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66.4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11.2%。[2]
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2011年第三产业共完成税收355.7亿元,占全市全部税收的54.4%,同比增长29.4%,在第三产业中,税收增长最快的是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率为39.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6.3%,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增长32.8%,其他行业增长速度较慢,如金融业增长11.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1.2%。③
(四)地方财政收入对营业税及骨干财源依赖较大
2011年济南市地方税收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占到地方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对地方财政收入有决定性影响。“十二五”规划对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的税收”。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开始进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并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在全国推开。这项政策的实施正好与我国结构型减税政策相一致,可以消除企业流转税双重征税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其必然会对地方税收产生重大影响,减少营业税收入,如果中央地方分享比例不变,地方税收会由于增值税总额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额不能抵补营业税的减少额。
从财源的行业结构来看,一般来说,制造、采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相对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财源相对稳定;而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易受投资增减、经济和社会变动、疾病、气候等因素影响,财源稳定性较差。济南市的骨干财源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都受政府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旦政策有所变化,三个产业都会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而制造业来说,对于骨干企业依赖也较大,截止2011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7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93.5亿元,占全市的44.7%,比2007年末提高4.9个百分点。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比2007年末增加11家;重汽、浪潮规模翻了一番,二机床、轨道交通、济柴产值成倍增长,[3]这些企业都是济南的骨干企业,对济南市的财政收入贡献率很高,地方财政收入对这些骨干财源依赖性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