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培训论文
本文作者:刘晓楠 单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当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福建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以及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六支队伍”,约2.45万人。党外代表人士每5年轮训一次。10年间福建省基本完成了两轮对新一代民主党派省、市两级领导班子以及中青年骨干队伍的轮训工作;完成了福建省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三套班子党外处级领导干部的轮训工作;完成了市、县两级党委统战部长和高校统战部长的培训工作;同时分期分批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和宗教界人士进行培训。尽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成绩,但在调研后发现,目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党外代表人士中不到六成人认可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部分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或认识模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巨大落差,主要缘于没有厘清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与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及与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由于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所以常常出现调训难等问题。但是对党外代表人士“调训难”也要进行辩证分析,我们既要看到干部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更要看到自身在培训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要看到干部“调训难”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中共干部不同,发现、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有其特殊性。经过上世纪以来几次换届,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大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他们没有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同中共合作共事的阅历和成长经历。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特征表现在:“既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务实态度,又注重主观能动作用的实现,经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既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观念较新,又具有多样的价值取向;经历社会结构单一到多元的转型,既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又是各自领域的‘小众代表’。”[1]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其基本特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显示,70%党外代表人士反映最多的是:培训内容单一,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方式古板陈旧,多半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对培训内容的不满意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社会实践太少,联系实际不够;二是素质教育、能力培训方面的内容少,知识灌输多;三是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关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据问卷调查表明,认为“方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占43%,认为“方式一般,还需要创新”的占42%,认为“方式单一,形式呆板”的占15%。可见,统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突出表现在:第一,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协商机制。调研中了解到,全国不少省市(区)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统战部门协调、管理和组织,没有列入党委和政府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事实上,这项工作涉及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涉及人、财、物等许多方面,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第二,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没有把干部培训与干部考核紧密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表现好与差对干部影响不大,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党外代表人士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受训人员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考核,对受训后缺乏跟踪管理。第三,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要由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承担,与党校和其他干部学校相比,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缺乏统战教育培训主干课程统编教材的建设,导致了教育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第四,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已经进行多年,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三自”、“三不”的教育方针等,但是,总的来看,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体系。
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认同、善于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新形势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必须推动将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大规划。实践证明,只有纳入规划,才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规模和层次,才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学院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和《纲要》强调了统战部“会商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要求“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推荐、培养,并协助组织部门做好考察等工作”。所以,党委统战部和组织部应根据各自的分工,在制定计划、确定名单、培养锻炼、考核任用等方面做到“同一套工作计划、同一份干部名单、同一个工作目标”,努力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调研中了解到,福建省在健全完善联合调训机制和协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比如,每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计划由党委组织部、统战部与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发文。重点班次由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按有关规定与相关部门实行联合调训等,这种调训机制既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又体现了党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对党外人士培训工作的重视,使调训机制更具权威性。但在调研中,来自党派机关、工商联、基层统战部的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有关部门、团体的培训计划协商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统战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干部全员教育培训的同时,根据教育培训规划和干部名单,对重点对象和后备干部进行重点教育培训,必要时点名调训,真正做到领导干部重点培训,后备干部优先培训,代表人士全面培训,既避免重复培训、多头调训,又全面覆盖、不留“盲点”,更好地解决主要领导、重点岗位干部调训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