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区域网健康教学思索

2021-4-9 | 健康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罗娅 周梅 向群英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旅游学院

利用高校网络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还存在如总体数量少、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等突出问题,他们大多来源于学校思政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等突出问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工作开展也多以课堂教育和心理咨询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已不能更好适应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咨询接待、心理健康调查等结果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和需要心理疏导的人越来越多,加之受到社会上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见,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走进咨询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依托网络,拓展空间,让学生能从不同层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不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网络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各大高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有线宽带、无线局域网、3G网络等,在各大校园的网络覆盖基本完全实现,校园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电脑和手机逐渐普及,使学生上网变得非常方便、快捷,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收发邮件、浏览网页、上网冲浪等。大学正是学生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他们关注自我,渴望交流,情感丰富,但情绪变化起伏较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处理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偏激和冲动。当他们遭遇心理问题时,会从各种渠道寻求解决办法。网络上开放而丰富的资源,使学生愿意选择通过网络快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进而考虑是否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互联网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即时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2]。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学生愿意打开心结,暴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个人的疑惑、焦虑、恐惧、紧张感及对事物的看法、对问题的想法、对他人的态度等[3]。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可以直接与咨询老师对话交流,免去了师生间的客套、试探、戒备心理和道义情感责任,不用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网络的即时性能使咨询学生的疑惑能及时得到回答,弄明白存在的心理困惑,快速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网络的开放性可以增加咨询学生选择的自由,比如可以选择自己愿意交流的话题、自己喜欢的咨询教师等。网络传播的平等性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话语空间,使得他们敢说真话,可以自由平等地与咨询师进行交流,同时更能让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敏感、胆小、少言寡语、社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平等地交流对话[4]。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独有优势集中体现在:一是时空更为灵活快捷。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集中在比较固定的时空中,主要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听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与咨询老师面对面咨询等方式进行。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只要交流双方是与互联网相连接的,不用考虑双方的地理位置条件,就可以实现及时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等。二是服务对象更为广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讲授和心理咨询服务,服务学生的数量严重受限。网络独有的快捷复制、粘贴等方式可使一位咨询老师能“同时”接待多位学生的咨询。三是学生参与性更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和知识传输,互动较少,而利用网络提供的心理健康资源,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调整心态、排除不良情绪、合理宣泄等。四是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源,能把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整合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生只要上网查询学习,就能接受优秀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5]。

高校网络社区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目前,高校利用网络社区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工作的共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网络所具有的数据处理快、覆盖面广、准确性高的特点,使在大学生中间进行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变得可行。如可以通过开设专题的讨论区、问卷调查、心理测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调查,了解他们的个体能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基本心理特征。这样,一方面可以积累大量的心理测量数据和资料,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能力倾向;另一方面可及时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以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和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材料能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的相关资料;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试资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有两个,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等,使他们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网开辟相关专栏,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或专门的心理测量统计软件,并对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存在的困惑和所面临的困难。这样就可以利用网络测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对那些因网络依赖性较强而影响学习生活的学生,可以通过测评数据及时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并给以心理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自我测评,并根据相关的标准及时得出测评结论及获得对其心理健康的评估与建议,帮助大学生比较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学校也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学校还可以利用测评中获取的数据快速地进行分析和统计,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利用电子邮件(E-mail)咨询。E-mail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常用通信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利用E-mail将自己碰到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等与心理老师联系交流。对于那些较为内向、自卑、不善言辞或不愿意说明身份的学生,E-mail这种咨询方式具有突出的优点。二是开展在线心理咨询。学生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提供的快捷、便利的在线聊天方式,通过语音视频、在线QQ、MSN等,与网络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虚拟的面对面咨询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惑。三是利用贴吧、博客、微博、留言板、微博群、网络论坛等。学生可将自己的心理疑惑发布在博客、微博、留言板等地方,心理辅导老师可用“互粉”、跟贴回复、留言等形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而且还可以使其他具有相似困惑的学生从中受益[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