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环境创新论文 » 正文

高校文化环境创新思索

2021-4-9 | 环境创新论文

本文作者:陈光军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

研究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据媒体报道,2012年4月26日,武汉大学校园迎来史上最大“赏樱团”,游客多达20万余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对于一所高校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当你到达一所陌生的高校,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朗朗的读书声和琳琅满目的宣传标语也许未必就能使人和高校发生亲密的关系,而一些也许看似破败的旧校区、看似散漫的小雕塑、看似落寞的名人纪念馆(故居)、看似普通的小憩绿地,却更能牵引莘莘学子的脚步。这就像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样,高校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有生命的。说到底,高校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充满书香的社会,一个小型的播撒文化的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就是创新高校的昨天、现在和未来,创新高校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因而和高校精神、高校质量一样,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它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示范、导向作用,具有强烈的文化反哺功能。校园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态,创新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文化生态建设是当今高校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研究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对指导高校文化建设、打造高校文化景观、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地的高校校园建设得到了飞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精神和生活环境的追求在从量到质、从低级到高级地进行转变。目前,我国高校现状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校园生态环境、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也与大学的整体人文风格和可持续性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作为我国高校翘楚之一的清华大学,在原来皇家园林基础上建筑起来的老校园,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经典杰作。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清华在校园东区相继建造了大批新建筑,都以白色为主要色调,设计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当年朱?基总理就批评新校区弄丢了清华的灵魂。类似的情形值得我们反思。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高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所没有文化底蕴的高校,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高校;一所缺乏文化个性的高校,不可能成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校。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高校文化建设,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源的文化类型,包括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类型,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文化类型。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在高校从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从自然景观和衍生物(包括建筑物、雕塑、标志性景观等)着力,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出发,创新校园文化中的生态环境。

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现代生态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文化生态建设以人为本,从人的活动和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出发,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以校园生态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环境取向,着力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校园,满足人类自身进步需求的环境,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高校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高校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21世纪的高校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让生态文化注入校园人的心灵之中,谋求人———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造就校园文化生态的良性环境,推进现代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生态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高校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崇尚节约、开放民主、健康向上、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根据高校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个性形成机理、构成因素和生长发育条件,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础建设校园,让校园与自然和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依托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从而形成高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培育高校个性特征的根本,在于搞好高校文化生态的开发、保护和改善,留住高校的文化记忆标志,塑造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防止强势文化的同化、低俗文化的污染和流行文化的冲淡,保持高校“文化植被”的生态平衡。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散发出高校荣耀的历史、不俗品格和鲜明的个性,时时展现出现代高校的科学、文明与进步。“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不同的自然物质和校园历史,逐步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高校景观风格。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有着自然、生活、艺术、人文、科技生态等的审美环境,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校园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健全学生人格、启迪学生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

创新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实现途径

校园规划是高校发展的蓝图,是校园建设的“龙头”。高校高品位首先是规划的高品位。高校规划肩负着统筹安排高校空间及土地资源、创新高校个性特征、提升高校品位的使命,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对未来要有洞察和预见。否则必将给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浪费,或者说是阻碍。高校文化生态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合理地组织各种文化生态要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规划不仅是形式与功能设计,更是整个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应该着眼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融合高校所处地域的环境文化特色,把高校功能、高校环境与高校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高校标志性建筑物、广场的总体风格,小到具体文化设施建设,如校徽、铭牌、雕塑、纪念亭、绿地座椅以及路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创新高校个性,并力求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的扩招、高校的扩张,我国不少地区正在花大气力建设统一、集中的大学城或者某所大学的新校区,这对营造浓郁的高校文化氛围,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很有意义。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丢掉各个高校的文化积淀,泯灭高校的个性特征。如何延续文脉、扬长避短,这些都是在文化生态规划中应该加以注意的。山西省高校新校区秉承“儒雅高校、秀美河湾,拙朴晋韵、时代风景”的规划设计理念,力求实现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地域与时代精神并重。在自然地形、地貌基础上,充分还原地域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文脉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素有“东方剑桥”美称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该校在规划上围绕“水”字作文章,张扬“以水筑镇,以水筑园”的校园个性。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风格,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