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田健 单位:天津农学院
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结论和建议(草案)》(2008年11月28日通过)中的第一条对全纳教育做出了简洁的定义,即“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全纳教育思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创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两大教育发展理念之后的又一重大教育思想创新。该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切实扶助弱势群体,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也督促我们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四)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同时,个性的自由发展也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个性是“需要”的表现形态,尊重个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依据,在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个性张扬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受教育者在成长与发展中的优势与特长,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效益最优化。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路线图的设计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科技人才达6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1300万人;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达7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1800万人。同时,农业科技人才中,高层次科研人才、推广人才会明显增加;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幅增加。”“今后十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有新的特点,对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定位都有新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路线图(图1),培养和造就合乎人才发展要求的农业农村人才势在必行。在整个人才培养路线图中,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改革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各个类型、各种形式的高等农业院校相互配合,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贯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灵活化、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化等特征,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等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各级各类高质量农业农村人才。
构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活动在一定教育条件下通过受教育者的预期发展情况表现出来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活动便会失去方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内涵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农业农村人才。同时,农业农村人才包括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等各级各类的人才。目前,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养具有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精神和真才实学,能对“三农”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高质量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振兴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创收;要成为塑造新农村良好的乡风文明和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素质的中坚力量;要成为引领农村精神文化发展,参与和推动新农村民主管理的骨干。因此,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通过普通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相互交融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办学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和实用型的各级各类农业农村人才。
学科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志。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教育要立足新农村建设,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农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要在丰富传统专业内涵的同时,下大力气增设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的层级结构、布局结构等都趋于合理,实现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宽口径的适应型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结构更重要。教学平台主要的课程群组建为主体,构建“通识+核心+拓展+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课程,体现“宽、专、交”结合。“宽”是指通识课程覆盖面要宽;“专”是指农科类及新农村建设急需确需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交”是指各种课程间要尽可能交叉渗透。通识类课程类群主要是基于全纳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将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基础更加广博。核心课程类群主要是专业核心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养成一种独特的专业素养。拓展课程类群主要是指为满足学生个体和兴趣发展需要,为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而设的。方向课程类群则主要是针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设的各类选修课程模块。
实践教学是深入实践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各个单位都要致力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践、实验、实习场所和资源,打造主动实践平台。主动实践是相对于由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的“被动实践”而言,是指让学生尽可能的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的主动实践进行组织、启发和引导。开展主动实践,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敢于给学生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要加大课外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的奖励制度、加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要在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金、巩固和发挥实验实习基地的作用同时,努力建设适应学生开展主动实践需求的活动场所,为学生主动实践提供经费和场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