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教育论文 » 正文

农科人才培养探究

2021-4-9 | 农业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培养使用状况及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研究”课题组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
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我国高等农科人才培养的整体现状

近年来,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本专科层次,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凭借其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储备、办学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开设涉农专业,扩展其学科领域,特别是通过对原有农林院校合并的院校而言,更是强化了涉农学科领域。目前,非农林院校在农科本专科层次中已占到该层次培养总量的50%左右。与此同时,这些非农林院校中有些院校只开设了一两个农学门类专业,缺乏培养合格农科人才所需的学科群支撑,这些院校能否保证农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值得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在就业层次分布上呈现逐渐下移趋势,由中央和省级开始向市、县两级发展,对于本专科层次的农科毕业生而言,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在就业行业分布上,到企业就业的农科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多,比重也越来越大,如硕士去企业就业的比重由2004年6%增加到2008年的30%;本科生由2004年32%增加到2008年40%,专科由2004年55%增加到2008年72%。由此可见,企业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科人才的主要就业去向。

同时,在农科人才的就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科人才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要求,企业对农科人才的评价较之于机关事业单位偏低,特别是对组织管理、社会交往、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评价明显偏低。第二,到农业推广系统就业的农科毕业生人数明显偏少,比重偏低。一方面,大批农科专业技术人才无法进入农业推广系统,另一方面,目前系统内仍有约30%为非农科专业人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对现有农业推广系统的岗位要求、准入机制等缺乏相应规定。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对目前我国农科人才的评价普遍较好,特别是对知识结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评价较高;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对农科人才的评价要高于企业,但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对农科人才的组织管理、外语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仍然较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职业应运而生。根据对湖北、江苏、四川、河北、陕西、山东等省份的实际调研,目前社会对新兴职业或岗位有着强烈的需求,如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人才、乡村旅游及服务业人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等,尤其是涉农企业对新兴岗位的需求较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300万,其中,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达到200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2110万。以此为基数,依据近5年来高等农科在校生数量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预测2020年我国各层次高等农科人才在校生规模的71万人左右。另外,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对2010年-2020年我国农科人才培养规模进行预测分析显示,到2020年,农科在校生规模将达74万人。考虑到近年农科人才比重有下降趋势,我国各层次高等农科人才在校生规模将由2008年的60.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0万人左右,年均递增率在1.4%左右,相对2004年-2008年10%的年均递增率来讲,今后十年,我国农科人才培养规模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时期。

建立适应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国之根本,而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和指导高等农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1.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层次投资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或政策措施,保证国家财政及各级地方政府对高等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农科学生学费的减免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为“三农”建设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2.政府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技术革命纵深发展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及时进行调控,要积极发展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对于社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甚至停止招生。对于随着农业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岗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分析这些新兴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要在高校中设置相应的专业,增设新专业或拓展现有专业,适时调整自主设置专业,以满足新兴岗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3.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农院校参与农科人才培养工作,国家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关注,应在宏观上对参与农科人才培养的非农院校予以政策性指导,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应统筹规划,使其能够与农业院校相辅相成,协调、有序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放到了突出的、优先解决的地位,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措施。但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还是农村的城镇化、劳动力转移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目前农业行业,特别是基层单位农业科技人才还是相当匮乏的。在当前农业行业普遍待遇不高,条件比较艰苦的前提下如何解决人才“下得去”的问题,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体系之一,应当成为农科人才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目前农科人才到农业推广系统就业数量明显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建议国家应加大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根据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调整农业推广体系的岗位结构和人员学科专业结构,较大比例的增加技术岗位和农科技术人员比例。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参照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的做法,制定农业推广系统岗位资格要求,建立准入机制,为更多的农科大学生进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四)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培训,满足新职业、新岗位的人才需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兴岗位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农技推广人员得到全面系统学习,加深他们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新兴岗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