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电子银行论文
作者:蔡志平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
一、针对相关研究的综述
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许多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问题。所谓“转型”可以理解为,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更符合商业环境的服务模式。不难看出,这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银行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王海涛的《浅谈“电子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方法”、邓玉的《打造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以及敦宏程的《构建安全的金融电子支付生态环境》。
从理论研究上看,目前针对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与之有关的文献也呈现出较为零星的特点;同时,针对中小银行电子银行的讨论就更为稀缺,当然就更不用说“转型”问题了。其中,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是从总括层面来进行论述的,未能深入涉及中小银行的市场功能特征和其内部运营特点。
正因如此,笔者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这样几个要素:(1)针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适应性的建立其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2)该转型定位与四大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区域植根性,进而这也成为了转型路径的出发点。以下将做具体阐述。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电子银行转型应实现两个目标:即质量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然而,传统视阈下的转型模式却无法切实建立起中小银行的行业竞争力,这不仅与其业务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有关。因此,在可操作性和差异性的市场竞争策略引导下,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转型定位。
(一)区域植根性方面
从中小股份银行的产权归属来看,大都隶属于区域性地方政府。政府设置该类型商业银行的初衷存在多元导向,其中对于盘活区域性资金存量则成为了主导意识。正因如此,在给予当地小微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消费信贷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求,在电子银行业务转型定位上应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即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业务拓展方面,须与当地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特征相契合。
这就要求中小银行要在调查研究本地经济特点、区域消费、组织构成、客户特征等方面做足准备,以网上银行为主导平台,将资金流转、信贷支持、特色经济服务与电子银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法人客户、个人客户的不同类别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服务、一站式服务,把银行自身发展与本地客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互生互利的格局。
(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方面
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银行全部业务的占比日益扩大,这充分证明了电子银行业务的便利性,而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不仅应在支付方面显现出便捷的特点,还应在业务集中、产品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潜力。在成本-收益比较下,中小银行在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应在深度上下工夫,而不应模仿四大商业银行的“广度”策略。不难发现,建立业务供给的深度服务不仅能在金融技术上锁定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还能形成技术壁垒来规避外域商业银行的挑战。
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型定位是当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区域商业和政策环境因素都将推动或抑制这种转型指向。
三、转型定位下的路径思考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转型定位下,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与区域政府的联系方面
在突出电子银行的区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还应将诸多业务构想传递与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从而借助政府公权力的释放来加速实施路径的连接。在与政府的联系方面应落实这样几点信息:(1)该电子银行业务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业银行的做的优势是什么;(2)电子银行在业务服务上,能为当地实体经济和消费经济带来怎样的益处;(3)在进行业务转型时,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撑。不难看出,前两点都是集中阐述自己的功能优势来获得政府的支持;最后一点,则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与商业伙伴的沟通方面
这里的商业伙伴同样具有区域性特质,如本土连锁卖场、中高档餐饮企业、中高档服务性企业、中高档电影院等等。从这一点来看,中小企业电子银行在业务拓展上主要是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网上银行的订单提交、餐位预定、服务预购,以及网上订票等服务,建立起外域电子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无力竞争的态势。从现实所反馈的信息显示,中小股份银行在上述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在生产消费领域,电子银行可以扮演类似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角色。
(三)与需求主体的联动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中小股份银行电子银行在品牌号召力上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影响到当地消费者(包括企业)对它的利用程度,而利用程度的频率大小又将决定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业务转型时还应通过媒体和政府官方宣传,强化消费者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并在促销模式下能建立起商品购买的折扣价格策略。
这样一来,四大商业银行便难以复制这种服务模式,自然为中小银行的电子业务转型提供了空间。
诚然,关于本文主题的实践模式还有许多策略,但结合我国大部分中小银行和区域商业环境的特点,按照本文的观点,相信大家会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详细说明。当然,业务转型本身就具有动态、可变特征,这就表明本文结论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