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本文作者:明娟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南通大学图书馆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经济较为宽裕,这为较早地接触微机、学习相应知识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应深刻地认识到问题之所在。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当今的社会正进入“知识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林林总总的海量信息,如何挑选自己需要的、如何对信息进行整合、如何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利用和再传播都较为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如何整合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学习和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次,在采集、利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令行禁止的,学生不甚明了,即信息的道德意识很薄弱,具体的行为也就缺少了道德(法律)的约束。而这些恰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入学时的成绩较普通高校的偏低,这其中的成因多种多样,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排除智力因素,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大学生逐渐掌握现代信息处理能力,进而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结合专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思考,以项目所需为切入点,有针对地挑选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利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既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掌握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也能不断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型、创新性人才是社会和时代的呼唤。
独立学院因起步晚,学生的基础较差,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设置也有异,是与普通本科相同的培养目标,给予相同的教学内容还是应与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上有别?不管怎样,独立学院俨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块试验田,学校在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方面应该有较多的尝试。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就是这样一块试金石。一方面,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驾驭信息的能力。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初步统计,科研人员在一个项目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到完成课题总时间的50%。可见信息处理能力是学习型、科研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技能。另一方面,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避免了因教师的单向灌输,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而致使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受限,这对于培养创新性、创造型人才有积极的意义。独立学院的起步和发展只有短短的10年左右的时间,基础差、底子薄,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的甚至有些尴尬。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择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有的单位甚至打出了“宁招专科,不取三本”的底线。学生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先人一步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的收集处理,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技高一筹,同时由于接受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范自律性更强,也自然更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长此以往,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有色眼镜”就会慢慢淡化,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也会不断得以承认和提高。
独立学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面临较多的瓶颈问题。一是,学生还不具备正确、熟练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和信息道德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高校的信息素养课程设计随意性较大,没有规范的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安排一直游离于学校整体的教学活动以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由于起步较晚,对大学生信息教育重视的程度更另人担忧,这里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一方面,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为尽早地摆脱传统的不良社会评价,独立学院往往在学科建设、专业师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从而忽略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或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有别于普通公办高校的最主要的方面在于经费的投入。公办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下拨,而独立学院则需自筹。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所需的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等硬件资源的投入有限。有母体的独立学院虽然能够共享母体资源,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重大决策依附于母体,经费收入大多归属于母体高校,有的母体高校将独立学院作为母体发展的“摇钱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严重受限。主观方面,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化社会中对学院发展及学生本人的重要作用,不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图书检索,并按此付诸实施,学生的信息能力处于低级水平。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独立学院也不例外。首先体现在教什么的层面上。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可称为图书馆素养,主要强调图书馆文献检索技能,中期称为计算机素养,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检索、信息的评价和处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现在的信息素养开始着眼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充分重视人的批判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加强调掌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方法,培养自主(终身)学习能力[2]。很多的高校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较多地停留在第二层面,对信息的再传播能力及利用现代检索技术学会自主(终身)学习上认识不够,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实践的问题则更少。其二是怎么教的问题。既然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要学生掌握利用现代工具查找、处理、利用信息解决学习、实践中的问题,那么则必然和相关知识关联,这其中至少涉及到计算机原理和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如果涉及到专业知识,还必须配有专业老师对具体信息处理和利用的引导,在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再传播的过程中还需遵守一定的信息道德,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学科、一个老师可以解决的,应该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具体课程也应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地安排。然而,实际上,在怎么教的问题上,计算机原理和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往往由不同的老师各自承担,信息道德教育一带而过,由于缺乏相关老师的指导,专业信息的处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加之独立学院的师资基础较薄弱(或对母体师资资源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整合),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问题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