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哲学思维教育论文 » 正文

哲学课程论文:高职哲学三位一体教育思路

2021-4-9 | 哲学思维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胡蓉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阵地

从哲学教育活动的宏观层面来讲,教师与学生是主客体的关系,教师作为主体承担着制定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任务,学生作为客体接受教育制度的安排。这种主客体关系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制度实施中,课堂教学对教育效果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教育。哲学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学生的参与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来说,教师要大量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注重从经典的问题、案例或者有争议的观点出发,组织、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与讨论,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师生智慧的碰撞与情感的互动,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烂熟于心,有系统、有组织地围绕学生,把握好教学环节,这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问题的提出者,而教师则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其次,引导的过程要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舞学生和鞭策学生。实践证明,建立在平等信任、尊重理解基础之上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创设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情境,还能在彼此理解和沟通的良性互动中达到精神的愉悦和生命意义的分享。要注重于创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继而引导学生展开哲学探究和反思。再次,问题的设计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是师生互动成功的关键。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在讲到道德哲学中有关善恶的问题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明星“诈捐门”、陈光标的“裸捐”以及“郭美美事件”等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善的本质与善的原则;在讲到人生哲学中有关人[摘要]文章论述了高职院校哲学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在“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指引下,生价值问题时,就女大学生“宁做二奶,不嫁80后”“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等言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人生选择等。最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对教师的职业修养要求很高。教师个人的学术水平、思维方式、沟通技巧和人格魅力等综合因素决定着师生互动的效果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哲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德行、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比较透彻的人生感悟等,教师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提高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任务驱动与社会体验相结合,打造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桥梁

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曾提倡“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这是哲学教育目标的本质所在。实践教学既是巩固与深化哲学理论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哲学教育回归生活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和参观体验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参观考察、现场体验中培养主体意识,锻炼思辨能力,领悟知行合一,确立价值取向,继而提升哲学素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通过专题研讨和社会调查的方式,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师再现式教学转变为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学生探究式学习,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用学生比较关心的、与哲学理论相关的现实热点与焦点问题组织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每一小组指定或自由选择一个任务,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对研究和调查任务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提炼,通过相互协作与交流,完成对研究和调查主题的初步论证,之后形成成果以课件方式在课堂中予以展示、讲解与答辩、交流与讨论,最后由教师给予总结或点评。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哲学是对人生终极性问题的探索和反思,研讨和调查题目的设计应符合哲学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表面,思考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终极性的哲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追问的特点。如通过对“人造美女与美的本质”“山寨文化与创新“”善心与善行”“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2012’与天人关系”等专题任务的研讨,训练学生对人生终极关切的思考,培养学生批判与反思的理性精神,实现哲学教育之目的。另一方面,哲学教育本身就是思想的创造性的交流和对话。课题展示过程中,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作业任务后,其他学生与教师的盘问、诘问、反馈与评价显得非常重要,智慧的火花是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的,对问题的理解和对探究乐趣的体会,要在交流与对话中才能得以加深。社会体验是实践教学的传统方式,也是象牙塔中莘莘学子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注重把课堂向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行开放、体验式教学。可以结合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生活、思考社会、体悟人生、锻炼能力、提升境界。为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且形成长效机制,可以在校内外开辟实践教学场所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如“哲学基础”课在校外逐步建立了11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教师都会带部分学生去基地参观考察,近两年学生先后到顺德展览馆、顺德戒毒所、孙中山故居、广东省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考察心得都感触良多。此外,我们还将学生的心得体会编辑成册以便“存史、育人”,同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校报和有关媒体发表,使全校师生都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迪。

自主学习与交流探讨相结合,搭建教学相长的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因其资源共享性、交互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学生来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资源库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获取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数量、方式更多、更现代,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吸纳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筛选者、建构者。对教师来讲,既可以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常见问题、关注焦点等学习动态,更好地策划、组织教学,有效促进教学相长。“哲学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可以由以下内容构成:一是学习资源系统,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典型案例、延伸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源、精彩瞬间等。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兴趣及发展要求自主自由选择支配自己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难度与深度,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扩展学习容量,使学习向多样化、人性化、趣味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协商交流系统,内容包括课程通知、电子邮件、教师信箱、答疑讨论、课程论坛等。通过协商交流系统将有限的课堂讨论延伸至网络,通过进一步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展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与智慧的交锋,从而实现由“我说你听”“灌输说教”向“彼此提高”“引导帮助”的转变。三是诊断评价系统,内容包括形成性练习与测验、作业提交与批改、成绩显示、优秀作业展示、教学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等。通过诊断评价系统,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疑难问题,掌握教与学活动的评价和反馈,进行学习辅导,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师生个个受教育、人人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四是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内容包括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的提供、相关网址的链接等,其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以此为基础,在更广阔的阅读中展开,在更开放的网络探索上延伸,大大提升了莘莘学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习得和培养。我院“哲学基础”网络课程建立两年多来,课程建设日臻成熟,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已累计达12G,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与网络互动、学习考核等方面都表现出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课程的日访问量和总访问量位居学院所有网络课程前列。先进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学质量。“哲学基础”课程因此被评为学校2010年度精品课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