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类论文 » 正文

图书转变论文:旅游图书出版转变思索

2021-4-9 | 旅游类论文

本文作者:王奕涵 俞益婷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旅游类图书转变表现

从旅游类图书的类别上看可大致分为:提供实用信息的自助游图书,提供丰富内涵的文化旅游图书,提供新颖概念的主题游图书,提供愉悦心灵的精神游图书,提供私人路线的个性化旅游图书等。这些图书类别的呈现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进过程,旅游类图书种类受流行趋势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循序渐进的特征:从“传统旅游书”细化出“行走旅游书”;从狭义的“旅游书”向“人文地理图文书”提升;从“人文地理图文书”向“人生旅行书”转化,带来“大旅游书”的概念建构和方向探索,提出了“自助之游”和“精神之旅”两个视野向度。从2000年到现在,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还有一个中间概念,它较为偏重私人化和感受化的旅行经历,文辞较优美,是旅行者的私人旅行记,把旅游与文学相结合,在旅游图书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另辟蹊径,提倡休闲安逸的旅行精神,培养深层次的人文情趣。典型代表有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将旅行途中的经历感怀写入其中,淡化路线、景观介绍,更多的是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和作者内心的成长。“大众在接受传媒内容时,不知不觉中在拒斥和消除其中所蕴涵的意义,而只是追求获得其中的娱乐性场面,从而进一步消除了传媒信息与现实的界限。”[1]旅游图书要在同类中脱颖而出,便不得不注意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代社会,人们的观点已足够丰富,缺少的或许是能给人们带来平和宁静之感的精神读物,这正是未来旅游类图书出版不可忽视的方向。

但目前精神游的概念虽已提出,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规划,这也是本文希望有所探讨和扩展的地方。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应该有三大特征:一是越来越个性化的旅游图书制作,从简单直白的景点讲解介绍中脱离出来的自助游、个性化路线游、主题游等为个人出行设计的旅游书;二是忽略游玩本身,更多的是带有娱乐休闲性的概念设计,譬如“背包族”、“酷驴”、“色友”、“暴走族”、“自助旅游”、“徒步穿越”等,这些设计与其说是在为旅游者的出行设计概念,倒不如说是为读者设计阅读符号,使之成为学生、白领、教师、自由职业者等个性化群体的阅读代表,旅游书的工具用途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满足;三是借助个性鲜明、图文并茂的旅游书让精神游走,使心灵得到感染,那些优秀的游记正是为这样的读者所提供的。它们一改单调直白的叙述风格,转而用散文的笔触创造出适合品读的游记游志。这符合人们寻幽探秘心理,也多少成为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关怀内心体验,使情与景交融,是“精神游”类旅游图书的内在结构特征。但此类图书尚未形成成熟的出版格局,值得创作者进一步探索。流行趋势对跟风形式转变的影响从2005年到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并持续上升。旅行者客观数量上的增长,促使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在出行方式、目的开发等领域不断扩展。但也导致跟风出版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类图书的跟风不仅是跟同类旅游图书的风格,比如云南游的图书,可以是自助游、自驾游,还可以是徒步游、主题游。也就是同一目的地但不同主题的热门地点跟风书。还有一种跟风方式是借助畅销书和影视剧作中提到的游览名胜,在受众心里产生夸大美化的光环效应,从而跟进这些地域的旅游书籍制作。

电视剧《五星级大饭店》,将镜头毫不吝啬地对准神秘而壮阔的青藏高原,众多旅游节目、娱乐节目也把拉萨作为外景地的首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入藏,留下动人心弦的作品,例如摩卡的《情断西藏》。在神秘氛围的营造下,前往西藏的游人更加络绎不绝,一大批入藏的旅游类图书也如雨后春笋般掀起,《藏羚羊手册》、《藏地牛皮书》等入藏自助游书籍的跟风热。毫无疑问,各类媒介对西藏魅力的不断挖掘与好评,刺激了受众的了解欲望,也带动此类图书的热销。反过来旅游类图书选题策划也会影响影视剧作品的跟风,进一步带动旅游热和图书策划跟风热。彼得梅尔的游记《普罗旺斯的一年》,叙述了在绘画大师凡高曾驻足过的法国南部小镇普罗旺斯生活一年的经历。正当该书风靡世界之时,琼瑶的《一帘幽梦》被改编为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其外景地便主要选在普罗旺斯,银屏上的风光诚如彼得梅尔笔下的描述,海岸、高山、古老的街道巷宇、薰衣草覆盖的山坡。一时赴普罗旺斯之旅的中国游客高涨,众多网友和旅行家也把笔端对准这里,广东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幸福: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干脆借用一部儿童文学名著的题目,参仿彼得梅尔的写法,带着寻找幸福的主题,体会普罗旺斯的美好。总之,消费话题、时尚休闲话题越来越与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彼此互为依托,共同完成旅游生活的符号缔造。

旅游类图书转变原因探析

旅游类图书的种种转变与时代的演进密不可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带给人们太多炫目的生活形式与变化的概念。人类的创造源于需求渴望被满足,因而旅游类图书出版的转变一方面归功于时代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人们需求的展现。消费社会实现了旅游图书出版概念的扩展“作为新的部落神话,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消费为这个时代创造着各种生活概念,人们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根据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观点,我们了解到“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2]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旅游的消费意义的获取集中表现为休闲性。所以,旅游图书无论是收录旅游地的典故来提升人文内涵,还是鼓励旅行家创造出时尚概念来吸引受众,都是为旅游的休闲性创造各种概念,同时成为自身出版的噱头。受众对不同类型旅游图书的选择,既突出了自我,也自觉地划分了旅游方式群体。宏媒体时代带动了旅游类图书制作形式的突破消费社会的平衡模式改变了我们对旅游图书的购买态度,左右着这个市场的划分与创作风格的突破。而关于消费概念的创设,又离不开媒介的改变,它是将各种消费概念加以整合和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人们正是借助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的各种假设和联想,产生、实现、并传递消费欲望。而能实现这一切的莫过于宏媒体的出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