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师德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邱必谦 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状况的比较分析
青年教师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年龄低、学历高、知识结构新、获取信息能力强、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较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他们正处于从高校教师的生力军向主力军过渡的阶段,深受各级政府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厚爱。在工作上,让他们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任;在生活上,逐步提高待遇,经济状况明显改善。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师德方面的表现与中老年教师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例如:缺乏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还未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善于处理德与才的关系,重才不重德;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观念较薄弱,敬业精神和协调精神不足;等等。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重三轻”现象:一是重业务,轻思想。在教师形象的自我定位上,不少青年教师较重视业务学习和能力的提高,轻视思想修养的提高。有的对政治学习不重视,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思想松懈,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有失偏颇,影响健康成长;有的对自已的工作要求不严,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上自觉性较差,以身作则不够;有的对集体不关心,对教学以外的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科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学术腐败”现象。二是重教书,轻育人。有的青年教师上课比较认真,课后对学生比较冷漠,与学生谈话沟通不多,关心不够。他们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是自已的工作责任,在教书育人上没能真正用心,或者有的没有把育人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三是重物质,轻道德。一些青年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不佳,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多种原因,他们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不认真备课,讲课开无轨电车;有的热衷于第二职业,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影响着正常的教学工作;更有甚者,受物质利诱,对学生不公,考试随便泄题,评分时送“感情分“”礼物分”,在师生中造成恶劣影响。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与中老年教师群体相比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诚然不容忽视,但青年教师群体的自身素质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因素。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一出校门便踏入另一个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不少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还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和偏激心理,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使主客体产生偏离以致出现错位。同时,这些青年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伦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装备先天不足。不少教师尽管已为人师,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认识上也有偏差,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体会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可见,高校必须随着教师主体结构的改变,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内在因素,转变整个师德教育的思路。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转变:一是从以自我修养为主转变到有计划的教育为主。原有的教师主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修养的主动性,现有的教师主体中的青年教师由于社会阅历浅,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受到局限,缺乏实践的磨炼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因而需要有计划地对他们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比如师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必须有计划地分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是基本的人格要求,高校青年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教师的职业标准要求,即高校青年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质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三层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要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二是从一般性的教育为主转变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主。以往的师德教育主要是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特征的一般性教育,这已不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经济关系及其伦理转换。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很多,如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修身与育才的关系等,只有围绕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开展教育,师德教育才有生命力。三是从教育为主转变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不是万能的,通过单纯的教育,使高校青年教师自省、自律,形成良好的师德,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师德建设必须完善管理机制,把师德教育的“软”任务逐渐变为“硬”要求,使广大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师德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比如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奖勤罚懒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尤其是加强对青年教师在聘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考核,做到奖惩分明、优胜劣汰;实行联聘兼课制,将竞聘机制引进青年教师队伍是加强队伍建设、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的一项有力措施,它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改善了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内部环境,是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措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澄清的几个关系
一是师德认识和师德行为的关系。有些高校青年教师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比如认为做班主任工作是务虚,不想把时间花在教育帮助学生身上,认为只有教学科研的成果才是务实,因为这些硬件跟自己的工资、职称等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而且,务实有硬指标可以考核,务虚很难考核,吃力不讨好。这种现象的产生从客观上看有政策和管理的问题,从主观上看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还没有真正的深刻认识,从内心不认同其道德规范,因而缺乏自觉的道德行为。对于这些青年教师,高校在关心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时,也要多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帮助他们从世界观、人生观上选好人生的立足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宗旨,真正进入教师的社会角色,认同教师职业对社会的特殊价值,把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职业规范,乐意为社会和青年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义务和权利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在抓师德教育和宣传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片面强调教师的道德义务,忽视教师道德权利,使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脱节,似乎教师就是个终身奉献和自我约束的职业,只能终身像园丁那样辛苦和像蜡烛那样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因此,教师在个人权利方面有所追求就会被看成缺乏师德的表现。有些青年教师投诉报酬问题会被视为不安心本职工作,这样的师德教育和师德评价往往引起青年教师的反感,对师德规范产生抵触。应该看到,重义务、轻权利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与社会主义道德强调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基本精神是矛盾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复杂的劳动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即应有的评价和报酬,其权利和义务一样,同时受到法律的保护。全面地客观地宣传教师的职业道德,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使师德教育深入人心,可望又可及。三是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改革创新,开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给教育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教师队伍开始感到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也碰到同行或者同事竞争的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在竞争中崭露头角,有些已经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但是,各高校也有一些青年教师,他们是我国互联网上最早的“网上一代”,对“人机关系”的重视远大于人际关系。业务上出类拔萃,但人际关系上面临危机,不善于与他人或者同事团结协作。竞争,是市场经济和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协作,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矛盾,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专家紧密协作。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经验就是发挥社会主义的协作精神,联合攻关,使众多的科研成果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使我国科技更有竞争力。同样的道理,在高校里,协作可以使一个单位更有凝聚力,更利于集思广益,使整个集体更富有竞争力。竞争的结果不是我吃掉你或者你吃掉我,而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推动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既要鼓励发挥个人特长,敢于竞争,也要发挥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促进竞争,使每一个青年骨干教师都认识到,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之中,既要保护、鼓励个人竞争的积极性,又要保证这种竞争在团结协作的集体中顺利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