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环境生态论文
作者:朱国庆 刘娜 刘露 单位:三峡大学
据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查,五峰县某乡镇曾有一位农民申请批准采伐自用木材4立方米,而实际采伐量达到40多立方米,为批准额度的十倍以上。笔者在当地4A级风景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河谷内,曾亲见一批农民将数十根刚伐得的粗大林木装车运走,而不远处就是一块巨大的封山育林警示牌。自上世纪末“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的林木资源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由于当地农民世代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生态文明意识相当薄弱。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困境
以五峰县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例,截止到2011年,该县获得许可采矿权的矿山共有52家,采矿种类包括煤炭、方解石、重晶石、高岭土、铁砂岩等,此外还有一些偷采盗采现象一直存在。这些采矿企业在矿产资源的采挖过程中对土地资源、林木资源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成片山林被推倒,地表水系遭严重破坏,部分区域甚至出现饮水困难现象。矿区弃渣尾矿乱堆乱抛,对周边民房和公路交通的安全构成威胁,许多良田受到破坏,影响周边农民的正常耕作。当地著名的某木材加工企业,平均每年收购木材4万方,约占全县总量的1/3。全县35家木材加工企业每年的木材消耗量都在2万方左右,此外还有数十家非法木材加工作坊。林权制度改革后,一些企业经营者将整座山林买下砍伐精光的事件时有发生。据该县林业局近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林业公安部门共查处乱砍滥伐林木行政案件83起,共没收非法砍伐林木240方。而这仅仅是全县众多乱砍滥伐中的一小部分。
相关法律体系及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出台一些针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较早的一部针对环境保护的立法,但从该法实施的实际情况看,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国家随后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条例,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等,但显然不足以应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之各级县市区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些与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不相冲突的条例,使得原有的法律很难得到完全执行。在我国现行司法体系中,法律监督机制也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政策执行程度大打折扣。按现行标准,五峰县应缴存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备用金为1743万元,首次应缴存263万元,但实际缴存额仅为38.5万元。执法经费不足、人员不齐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例如,民族地区的林业系统自收自支单位居多,这些单位长期依靠国家拨付的“天保”资金运转。从人员配备来看,以五峰县渔洋关镇为例,该镇林业公安派出所现有干警4人,实际在岗仅2人,正常的轮流值班都很困难,可想而知对辖区内数百亩林区的监察巡逻就更少了。
虽然五峰县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难题,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区县,依然拥有很多优势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市县区首位,先天生态环境优良,适宜发展与土家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旅游业。白溢寨、后河、柴埠溪等自然风景区景色迷人,开发潜力相当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2万千瓦,目前已开发18.6万千瓦。二是特色产业优势。五峰县以绿色无污染茶叶、烟叶、蔬菜、药材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初步形成,发展前景广阔,后发优势明显,具备扩大规模和影响的良好基础。三是政策优势。五峰县作为省级贫困县享有扶贫政策,享有老区政策、比照享受西部开发政策、三峡对口支援政策,同时已被确定为国家层面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并有希望划入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因而享有一系列帮扶政策及优惠措施。四是政策民族自治优势。五峰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不违背宪法的原则下,执行有关政策经批准可以变通,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发展,可以广泛争取支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又好又快发展。
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时,应积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脱贫奔小康。在此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新型农民要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普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知识,培养新型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继续通过科技下乡、“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方式对农民劳动生产技能进行培训,以科学的方式发展生产,使农民依靠科技脱离贫困走向富裕,而不是通过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提高短期内的产出。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寻找适合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根据五峰县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可通过以下途径使农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创收:
①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有土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对境内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打造黄金旅游线路。五峰县可以对目前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柴埠溪等几大景点实施精品景区开发,并联合周边景点如白鹿石林、白溢寨“暑天冰窖”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新热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吸收景区及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景区建设及管理工作,为农民创收的同时维护景区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②发展以茶叶生产为主的多种绿色无污染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打造生态农业。五峰县的茶叶一直是该县的一大特色,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采花毛尖”等省内外知名企业,继续打造品牌优势,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向外扩张,同时按照合理布局、健康有序的原则,鼓励一批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高新加工设备,改进加工工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发展一批有土家特色的绿色产品深加工,如烟叶、药材、土家腊肉、香肠、山茶油等。吸纳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企业,这样,既可以缓解农村耕地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③加快植树造林,推进经济林木的繁育种植以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因地制宜的在县内河流流域、高山顶部等平缓地带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退耕还林推广种植多种经济林木,并继续发展一批有特色的果木种植基地,如长乐空心李等。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县内植被覆盖率,固土生氧减少水土流水,改变过去毁林垦荒的生产方式。三是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民族自治县可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保护相关法规与总体规划。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采取环境保护与领导履职、政绩考核挂钩的考核办法。对矿产及森林资源的开采利用建立许可申请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的审批形成联动局面,对越权审批或乱作为审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严格的现场监管机制。按照现有编制,补充配齐环境监管执法人员。根据生态遭破坏程度的不同,限期整改,使开采与生态恢复相结合、保持同步。并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企业足额征收生态恢复保护费,对长期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企业,经教育处罚仍不改正的予以关闭。监管部门必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坚决做到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