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影视音乐论文 » 正文

电影音乐制作探析

2021-4-9 | 影视音乐论文

作者:汤瑞 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电影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不但要继承和借鉴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出本民族风格和本民族特色,同时也需要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电影表现手法,不断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的创作理念,这样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真正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

一、电影简介

影片《末代皇帝》是根据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改编,本片以溥仪的外国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为原始素材,参考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以及其它相关资料。本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故宫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并真实地创造出一部拍摄偏西方视角、但结合中国故事的传记电影。由英国道奥电影公司、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完成。基于中国故事、中国历史、中国人物,中国背景,同时兼容了西方人的观念与技法。影片以一个特殊人物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影片的摄影和服装等尤为气派,溥仪的人物塑造回避了脸谱化的窠臼。影片从人性角度出发,表现了溥仪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为“神”,又从“神”变为普通人的故事。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得到表现。影片的艺术技巧娴熟,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孤独、对人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斗争,都得到深入的展示。本片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结构上,影片采用的是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手法,保持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与人物心理相合的色调和布景,优美的画面构图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影片的成功,是各国创作人员密切合作的结果。本片获得1988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服装奖、最佳作曲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工奖。影片邀请了日本音乐巨匠坂本龙一、英国电子音乐怪才大卫•拜恩(DavidByrne),以及中国天才青年作曲家苏聪为影片配乐。这三位来自不同国度的作曲家们在影片统一色彩中寻找个性,以其各自擅长的方式,为影片配乐带来不同风格,充分展现了电影配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影片音乐风格的创作分析

影片中优美的画面构图、柔和的色彩和场景、动人的音乐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音乐大气磅礴,生动震撼,优美豪情的管弦乐与悠扬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相互交错出现,为影片起了渲染气氛和铺垫的作用,将溥仪的传奇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和遭遇烘托得恰如其分。一部《末代皇帝》也成就了作曲家苏聪,使之成为奥斯卡历史上获奖最早的中国人。本片能获奥斯卡最佳作曲和最佳音响效果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是导演要求在电影拍摄时演员伴随音乐表演,一次完成。这种拍摄手法使整部影片的音乐和画面丝丝入扣,声画配合产生了良好效果。影片除了使用影调色调来配合现实与回忆情节转变的节奏,同时通过音乐和声响来体现节奏。有一段表现小溥仪带着溥杰坐轿子:随从们的跑步声和背景音乐声是以台词“stop”为停止点的。贝特鲁齐所诠释的溥仪生平不是一个皇帝的历史,而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一个在拥有了许多又一一失去后,最终长大成人的故事。片中在表现亲情的镜头中运用主旋律贯穿使用的方式,使得主题深化。当溥仪离开自己亲生母亲和离开奶妈阿姆并追她时,音乐随之抒情又停止,配合演员表演和剧情需要,节奏张弛有度。影片开头,背景中叮咚作响的中国鼓轻踏着固定的节拍,牵引出影片的开场音乐,在独特的东方神韵身姿下,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与魅力。典雅、优美的宫廷音乐,带着一种清新、俏皮和诙谐,折射出用西方眼光来看中国文化时的想象力和神秘感。此开场音乐由英国的大卫•拜恩完成,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以及作为主奏乐器的小提琴在他的手中成了一个独立的构件,他舍弃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配器方式,以自己独特的音乐理念构成配乐,他的精湛的配乐技巧为这部充满东方色彩的影片带来浪漫的西方元素,这一配乐也使他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殊荣。

1951年,中国东北的中苏边境,一辆火车缓缓驶入,火车上载的是伪满洲国的官员们,作为战犯接受审讯,而满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也在这群战犯之中。作曲家表现此情节时,并没有使用常规的交响配器,而是用异常简单的电子合成器作为铺垫音色来营造这一压抑、恐怖的气氛。战犯沮丧的表情犹如阴冷的天气一样,而溥仪混沌的思想也在生存之间摇荡,在车站的卫生间里,溥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镜头闪回到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召回紫禁城时,导演艺术再现这一场景,这其中,不但没有入宫为帝的喜悦心情,运动的画面、急促的剪辑在配乐的渲染下表现出紧张和母子分离之情。阪本龙一创作的“人性音乐”主题在此出现,二胡悲凉地描写尚在襁褓中的溥仪离开父母,承载中国王朝最后命脉时的无奈与命中注定的悲惨命运。慈禧太后在弥留之际,将摇摇欲坠的满清江山交给了年幼无知的溥仪。影片此时的配乐以电子音乐手段将风笛和箫的音乐加以变化,形成似是而非的音效,巧妙把慈禧太后将死之时的彷徨与国家命运的迷茫勾勒出来;面对加冕仪式的恢宏气势时,年幼的溥仪在不解中透着慌张,只有在太监的伺候下,他才从当皇帝的苦差事中找到些乐趣,音乐用笛子的吹奏,俏皮、轻松与诙谐与大量的滑奏交替使用,表现孩子的天真与场面的轻松,将孩子爱玩的天性与他承载的厚重形成鲜明的反差;而当溥仪看到奶娘的一刹那,激烈的琵琶扫弦闯入耳朵,与古筝、二胡一起表现溥仪远离父母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三、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影片音乐大气磅礴,优美豪放,运用中国民族乐器配器体现出中国音乐细腻、委婉的神韵,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1.传统中国民族乐器配器。影片序曲是国内观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出自英国人大卫•拜恩。而日本人阪本龙一完成的音乐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坂本龙一的作品比较接近西方交响乐的写作手法,但是再加入了苏聪编曲的琵琶曲之后,散发出浓郁的中国气质,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神韵。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音乐既带有西方交响作曲的史诗美感,同时也流露出东方音乐风格中特有的细腻和缠绵。那种细腻和委婉动人让人痴迷,就像另一部中国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配音也是日本人,叫久保田,他们都对中国的一件民族乐器情有独钟,那就是琵琶,琵琶的音色既古典又伤感,很容易对人物内心的情感进行宣泄。中国作曲家苏聪正是应坂本龙一之邀,为他的音乐做琵琶编曲,并以其中国人的身份为电影加入文革时期的音乐。影片主要表现两段时空———现实与过去。现实时空是溥仪在战犯关押所时的生活,过去时空再现溥仪身为末代皇帝时的生活。电影配乐的设计集中在表现溥仪作为皇帝的宫中生活的过去时中。本片的主题曲与电影《末代皇帝TheTaseEmperor》同名,音乐非常吸引人,它同样用中国传统的鼓点节奏开场,声音由弱渐强,配器使用的是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点缀着西洋打击乐,随后引入琵琶的主奏,旋律交织起伏,时而诉说,时而抒情,仿佛在用音乐诉说着人生的故事,充分发挥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体现深厚的民族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