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基础教育培育目的探究

2021-4-9 | 基础教育论文

作者:许邦兴 丁茂华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的发展,是指成人、成材问题的发展,中心是成人、成材这两个范围内的事。……我们一切教育工作者对一切教育对象,我们所做的事无非一是成人,二是成材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人的所谓发展也只能从这两方面来考虑。”[1](PP.316-318)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相应的对人的教育过程也是分阶段的。那么,在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个阶段中,成人与成才,是每一个阶段都平均用力的,还是各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究竟是以“成人”作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还是以“成才”作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选择不同,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培养目标的具体指标内容不同、课程标准不同、质量标准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取向(工具价值)不同、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不同、学生成长过程的状况和结果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体验和水平不同,等等。“成人”的内涵。在汉语中,有两种解释符合本义。一是指达到发育成熟,与“成年”是同义词;二是“造就人”,即培育练就人的意思。[2]可见“成人”包括生理成人和社会成人。其中社会成人就是一个人从刚出生时无知无识、无能无力的“动物实体”转化为有知有识、有能有力的“社会成员”,其标志是既能独立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权利,又能独立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义务。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一个人的成人都非常重视,一般都要举行专门的仪式加以确认,中国古代就有成人的冠(笄)礼之说。根据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中的规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提倡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

在日本、韩国、以色列、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有形式不同的成人仪式。一个人由动物实体向社会成员转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即造就人的过程。“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任何人来说,首先是求得与社会的适应,能成为社会中合格的一个成员,而这就叫社会化。”[1](P320)文化是社会化的主要材料,“人只有在后天获得文化才能获得禀赋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人,而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成人’一词的根本含义即在此。”[1](P320)教育是社会化的基本手段,“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3](P86)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使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即使人成人就是目的。“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或者说,把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来……由此看来,教育就是促进人转化的活动。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4](PP.21-22)所以,教育是为促使人转化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即为促使人首先成人服务的。在我国,一个人在成人(18岁)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一般都是基础教育。因此,基础教育是以“成人”作为目标追求的。

“成才”的内涵。所谓成才,汉语中表述为成为有才能的人,即成为人才。我国早期的人才学研究者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是人群中比较精华、先进的部分,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代表。”[5](P4)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解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前后解释,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早期的解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但是,对“人才”概念本质的揭示是一致的。从对象来说,人才是人群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人,即人群中的精华,但是,作为基础教育来说,不是培养人群中的“精华”,而是培养“人群”,即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公平的培养而成人;从内容来说,对人才培养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门技能的训练,而基础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非专门、非定向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所以,“成才”是专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亦称“专门教育”是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学制结构中,一般既设有不同层次的进行基础教育的普通学校,又设有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中国实施专门教育的机构是各种类型的高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6](P71)。可见,基础教育应该以“成人”作为其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成才”是专业教育的价值追求。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一般说来,人才总是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很难说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按照国际社会的共识,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不是职业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实施的是基本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非定向和非专门的,与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有着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基础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才’显然不合适。‘成人’先于、重于‘成才’。”[7]当然,如果把“成人”看成是未完成的存在,那么,成人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成才”只是人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成人形式而已。但是,如果站在人发展的阶段性和教育对人发展所起作用的阶段性立场,就教育与成人的关系来说,专业教育是以成才作为目标追求的成人形式,而基础教育是以成人本身作为目标追求的。

基础教育本质特征的应有之义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第一层次,是其之上的任何层次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在我国,基础教育就现在的教育体系结构来说,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关于什么是基础教育,其语言表述上存在着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给出的定义是通过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教育。[8](P130)该定义说明,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每个人;基础教育的内容是每个人都要共同拥有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基础教育的标准是使每个人在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等方面达到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目的,从个人角度来说,是让每个人的潜力、创造性、批判精神得以发挥,获得幸福;从社会角度来说,是让每个人成为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公民。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基础教育(BasicEducation),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6](P71)该解释说明,基础教育的内容是普通文化知识,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实际上,基础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基础”二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是‘基础’二字。所谓‘基础’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基础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知识、能力、体质基础。同时,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定向、非专门、重潜力的特点。在知识方面不定向,在智力方面不专门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发展方面注重鼓励和涵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走上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9](PP.57-58)也有人认为,基础教育要打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入社会的基础三个方面[10](PP.25-27)。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全方位的,概括起来,主要是身心健康基础、终身学习基础、步入社会基础和创新能力基础。前三个“基础”与前者的“三个方面”是一致的。这里的“创新能力基础”,不是说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发明家、科学家,而是要从小培养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打下创新智力品质的基色。要达到这个目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要呵护每个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想像并加以发展,鼓励每个孩子思维的批判性和求异性,培养每个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每个孩子动脑动口动手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的过程,都要是个性得以充分培养、潜质得以充分开发的过程。“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11]可见,基础教育从自身特点来说,具有非定向、非专门、重潜力的特点;从内容来说,是人人都必须拥有的普通文化知识、社会观点准则的教育;从对人终身发展的影响来说,是为人的后续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从目的来说,是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批判精神,让人获得幸福,进而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所以说,基础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公民基本素质的人,“成人”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