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视觉艺术论文
作者:庞莉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音乐创作形式上的冲击
1.音乐的谱面形式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西方艺术界作出巨大的变革,视觉艺术领域出现大量创新的作品及奇怪的思维方式,大量先锋派作曲家及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开拓创新,追求自由,体现在音乐中最大的形式上的变革就是乐谱谱面的变化,大量的作品运用非常规的记谱方式,非常极端地表现自我的需求与发展,带给人们视觉艺术上的震撼。中国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大量信息传入中国,当代作曲家也在乐谱的视觉效果等方面认真研究,从乐谱谱面的设计的形式感去寻找音乐内在的张力及灵性。施捷先生是奥地利籍华人,一直活跃在欧洲的新音乐乐坛,其作品被邀请参加了最近几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一小节系列》是一整套不同编制的作品,例1为琵琶与弦乐四重奏,曾在2007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演,全曲仅一小节,一气呵成,从乐谱谱面感受到一小节内在的张力,紧凑与松弛的气息,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该作品在思维上受到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中国的老庄哲学,西方绘画的写实到抽象的思维给该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中国画的“留白”与西方现代设计的简洁思维直接影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2另外,乐谱记录中的“即兴性”与绘画动作中的即兴技巧结合起来,作曲家打破古典时期以来演奏者严谨地遵循乐谱的习惯,而留给演奏者自己对音乐作品即兴发挥、自由理解的空间,体现出一种开放的形式。
2.演出现场多元化的综合视听艺术效果当德奥乐派300多年于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深入人心的同时,艺术家已经在对音乐语言和形式开始重新的审视。欧洲传统的音乐会以演奏者为主,观众现场保持绝对安静,20世纪以来,西方大量先锋派作品在探索如何将观众参与到音乐表演中,形成互动,中国当代作曲家也出现部分作品追求视听结合的现场多元化综合艺术效果。这里要提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即谭盾的《地图》。谭盾是近年来一直活跃在美国的华人作曲家,在他的身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的大多数作品中体现出中原一带的楚文化的痕迹,《地图》意图从湘西一个已经过世的玩石头音乐的老人身上寻找音乐的原点,音乐从这里开始,最后回归到这里,在演出现场乐队与画面播放的民歌、民间祭祀活动、民间杂技等同时结合,产生奇妙的视听效果,同时也使观众深入感受到传统民间文化的原始版本与作曲家现代创作的时空转换,令人震撼地交流与对话。谭盾的创作方式受到视觉艺术的冲击影响,使他在多部作品中追求音乐与戏剧、画面的重叠,比如《鬼戏》中场景设计,水乐、纸乐的音响与形式的结合等等,形成个人创作独特的风格。
二、西方视觉艺术文化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观念上的冲击
技术是由观念支撑的,从技术层面的改革可推及作曲家的内在观念的改变,面对大量视觉艺术作品的冲击,中国作曲家也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追求艺术交融,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
1.拼贴拼贴艺术(Collage)源于法文coller(粘贴),是一种把剪报、布片或者其他零碎材料粘合在画布或其他底面上构成作品的技巧。开始于立体派,德国人库特?施威特尔(1887—1948)发展了这种技法,他随意从报纸上取下“Merz”(Merzplastik,画与拼贴)来作很多造型。比如作颇为雅观、娱人的花束,后又运用多种废弃作为创作媒介,成为集合艺术(assemblage)的开拓者。3从1920年起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也用此方法,如毕加索在油画上贴报纸的创作手法,恩斯特就常把拓印(Frottage)和拼贴结合起来,又如马蒂斯晚年曾用色纸拼贴代替涂绘。音乐中的拼贴是借用美术上的词,西方现代音乐的拼贴技术借鉴了西方的拼贴画和立体派艺术,广义的拼帖概念为“在同一部作品中将现成的不同的音乐整体或片段组接在一起,或将现在的音乐片段组合进后来创作的音乐之中”。420世纪以来,拼贴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法,比如勋伯格在《华沙幸存者》末尾,拼贴上犹太教的宗教歌曲《希马?耶斯罗儿》,另外20世纪西方音乐中使用拼贴艺术的还有美国作曲家艾夫斯和意大利的贝里奥等等,拼贴技术在中国当代音乐家的创作中也得以广泛使用,使音乐获得独特的艺术融合特征,比如高为杰的《缘梦》借用德彪西《牧神午后》的主题和《春江花月夜》的主题相拼贴,造成东、西方超越时空的对话。
2.新音色表现色彩与画面感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印象主义是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其代表人物德彪西受到印象派画家莫奈《日出》等作品的影响,创作了音乐的《日出》《雾》《水中倒影》等一系列表现风景的美好画面的音乐作品,又如同莫索尔斯基作曲的,由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中分别用一首首小的音乐作品表现一幅幅不同的画,中国当代作曲家中也不乏创作这样的表现色彩及画面感的作品,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表现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意境,另外,贾达群的《漠墨图》表现想象中大漠之路的意境,其中受中国画水墨变幻的影响,如水中带墨,墨中带水,水破墨,墨破水,音乐中可以感受着画面,使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中国当代作曲家中浙江作曲家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将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中国现存年代历史最久远的乐器“骨笛”作为独奏乐器,由乐队进行协奏,表现原始人狩猎的场景,音乐场面感真实而颇有新意。杨立青的《荒漠暮色》追求着新的乐器组合、新的乐器音色、新的配器手段,如点描手法等等,使音乐的画面感加强,在这些作品中意图想象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意境。这些作品的创作受到视觉艺术冲击,将绘画的点、线、面渗透到音乐中,从中感受到艺术多元化融合、互动、并行、交叉得以完美地体现,其创作观念、手法、审美意境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
三、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文化对中国当代音乐审美情趣的冲击
分析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自然要关注到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文化对当代作曲家创新的影响,因为它们内涵中的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一致的,比如传统的戏剧、皮影、书法等艺术形式与意境也在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中国当代作曲家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西方,而是进一步把眼光投向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不断地寻求自己文化的根。
1.形象上的追求汪立三的钢琴曲《他山集》,意在用“他山之石”即用西方复调中赋格的形式来“攻玉”,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侧面,其中糖关公、纸老虎等民间艺术家手中的形象在这套组曲中第四首《民间玩具》中表现得惟妙惟肖,笔者的作品二胡与钢琴《戏的印象》5,分段落表现了传统戏曲中的唱、念、作、打的形象,表现一个现代人心中对传统戏剧的印象。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影响之下,中国当代作曲家产生了不少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比如朱践耳先生的《纳西一奇》中的第二乐章的“蜜蜂过江”表现了一群蜜蜂翁翁叫着飞过江面的形象,用音符的巧妙安排感受到直接的形象感。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出现不少创作中的形象追求,即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感直接产生灵感,并意图对这种印象进行再现。这样的灵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觉艺术的影响,在音乐中表现出“真、善、美”中“真”的追求,使作品产生更多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