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性论述

2021-4-9 | 政治教育论文

作者:陈微微 庞旭方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因子,通过调查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做出相应决策或调整已有决策[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其自身来讲有优势也有劣势,外部环境对其有机会也有威胁,本文以SWOT分析为基础,对其面临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优势、正视不足、看到机会、面对威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有效解决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模式转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大型专题活动的宣传教育、网络投票、网上建言献策等活动。无论是发布信息还是与学生交流,以往是点对点的传递和教育,而网络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以点对面的形式铺开,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辐射面。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网站相关栏目的关注度和点击率,提高学生对其内容的选择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平台。网络海量的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讯,便于教育者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和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网络信息的共享和超时空传播,还能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之间展开学习交流与借鉴,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网络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及时获取最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3.平等沟通,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呈现单向灌输的不平等状态,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开放性使网上交流更加平等互动,更能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和感染力,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有意识地组织、传递某些信息,引导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正向的变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网站建设的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以网络技术条件为基础和载体的,但有些高校的网络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规划、相应的制度和系统的建设。存在网速慢、费用贵、网络安全低等、网络没有在学生寝室全面普及等情况,严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另外,校园网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不完善:形式上网站栏目设置过于单调刻板,不够生动活泼,不贴近学生;内容上过于严肃枯燥,信息更新慢,资讯不够鲜活,或者因为理论性太强而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环境不够理想。网络世界信息爆棚,各种非法、虚假、色情信息充斥其中,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信息霸权”地位冲击我国青年人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来特曾毫无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等于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5]。另外,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过滤能力还比较弱,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3.网络成瘾不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互联网对人们的消极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关注。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的学术价值。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情结,使自己离不开电子屏幕。这种对网络的依附关系,容易滋生多种心理疾患,阻滞理性认知和逻辑能力的良性发展,形成认知怠惰[6]。容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从而脱离集体,造成与他人、社会交往的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

1.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再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中央都把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不断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方向。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各高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网络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层面对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确定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2.先进的技术支撑。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挡在普通大众面前应用网络的障碍正在冰消雪融。个人建网站、开微博,浏览网页变得无比轻松简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性障碍几乎消失。如今大多数高校已形成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为满足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3.良好的研究氛围。在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育人赖以运行的今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影响,都蕴藏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相信随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在高校育人工作领域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多学科多维度的探索,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内部方法、手段和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网络文化等相关边缘内容延展研究,必定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威胁

1.网络安全性有待加强。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半年内有1.95亿网民上网时遇到过病毒和木马的攻击,1.1亿网民遇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问题。网络安全隐患使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下降,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这进而制约了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交易类应用的发展①。同时,有些网站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安全漏洞多,经常容易被病毒攻击,导致网站运行不稳定。因此,如何提高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可用”的基础之上,构建“可信”的网络环境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