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政教育革新发展

2021-4-9 | 政治教育论文

作者:包红梅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公民文化研究中心

公民教育是一种调整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之间关系的教育。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所以,公民教育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一般认为,公民教育要培养公民对国家的服从和忠诚,对社会规则的遵从,从公民与公民的关系上来看,主要强调平等。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国爱民、为人民服务等优良的品质。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整体改革,将过去的7门课程进行了体系和内容上的整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程。2008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部决定自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时代成长的大学生,其突出特点是个性张扬、思想多元、重己发展等。他们渴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呼唤平等、自由、民主的时代气息。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国家性和阶级性,往往依靠政治与行政手段调控和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地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政治、思想倾向性教育显然已无法符合当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创新。此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发展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单纯地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走向社会,满足社会各个岗位层次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也由过去社会精英的角色演变为普通社会公民的角色,高等教育的职责也相应由过去培养精英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为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角色观念,强化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中得到不断发展。

以公民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纲中突出和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P29)可见,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公民教育尚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教育的目标只是散见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其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一门课程的大纲中指出:“这门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表述,说明本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而这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公民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如此,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公民教育,还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纲中进一步突出和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构建科学全面的公民教育目标体系。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要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对其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等公民素质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公民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的倾向,因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公民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既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历史要求。在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既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要联系现实状况开展教育。当前,在“两课”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尤其应该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意识,突出强调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它体现在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子意识所组成。具体来讲,公民意识体系包含五个方面:①基本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②核心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③法治意识,包括法律意识、政治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自由意识;④社会意识,包括公共意识、参与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⑤行为意识,包括纳税意识、交通意识、生态意识等。[2](P4-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素质的培养,是顺利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大学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专门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更要为建构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是高等学校的现实任务。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在大学德育体系中突出公民教育的方向,并适当增加公民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