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雕塑艺术论文 » 正文

论佛教造像装饰的神韵

2021-4-9 | 雕塑艺术论文

作者:蒋惠民 单位:泉州大唐石刻有限公司

中国雕塑的线条不拘泥于形体的实质的空间,往往表现得洒脱自如,如绘画中使用毛笔一般悠然自得,这些线条都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练,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有力的线条刻画出迦叶使者的“清瘦”特征与力士天王的“威猛”形象,常常用细柔精密的阴刻线刻画菩萨的面部神情和肢体皮肤的丰腴与细腻。在麦积山的佛龛造像中,龛内佛像的宽大衣裙依据体势而集聚成细密层迭的褶皱形态,宛转自如的衣裙线条,巧妙地表现出内在人体的动势与结构,流动的生气连同神圣的宗教感,带给人身心的涤荡和灵魂的飞升,所有的线条和谐统一,在带给人视觉的震撼之余还带给我们心灵的顿悟。同西方雕塑艺术的团块感和紧致严密的视觉张力不同,在中国佛教雕塑中,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出线条的出神入化的魅力,在坚硬的石质中表现出丝绸般的细腻光泽,轻盈柔软,传递着一种别样的温柔力量。

中国宗教雕塑很少有像西方雕塑那样明显的明暗肌理和人体结构变化,而是追求一种气象。这种气象有的以体量表现出立体视觉效果,有时还在其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具有绘画般的效果。至今,民间匠师仍然以人物线描为草稿,再根据此雕琢塑像。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雕塑就提倡极力再现自然,表现出极强的写实性,而中国古代雕塑却以意象的表达为主要特征。不求肖似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中国画中,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精确刻画,而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凭主观的意志转化而成艺术形象,不追求空间的深度,着重表现内在的神韵,充满着优雅流畅的艺术韵味。

不同于西洋对于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艺术元素精确的再现。中国画不着重描摹光影,在色彩上只表现固有色,中国雕塑也是如此,雕塑语言十分精练,它和中国画的观念是一致的,提倡“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中国宗教雕刻在结构上不像西方雕塑那样准确,却另有一种完美的意境,在人体的塑造上使用充满韵律的衣纹线条来体现宗教性的神圣美感,具有传神的意味。这种在对对象的塑造上有所夸张和抽象的塑造,更好地突出对象的特征,给人以特别而深刻的印象,多变性的雕塑语言,传达出一种宗教境界所包含的内在生命力,如云冈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尊天命,以“温柔敦厚”为宗旨,这也是千百年中华民族秉承的道德准则,而这种道德精神恰好与佛教的精神相近。因此,艺术家们巧妙利用了这一点,在雕塑风格中便贯穿了一些朴素的中国哲学精神,旨在表现一种造型艺术中含不尽之意于象外的含蓄美与内在美,在佛教造像所传达的神思中放飞人们禁锢的思绪,并更加坚定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和向善的精神指向。佛教造像中的龙门奉先寺大佛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拥有帝王般的精神气度,而且通过工匠们对佛造像的至诚而又完美的刻画描摹,因此,在其中传递出一种中国哲学推崇的天真、稚拙、淡泊的风格,蕴含了人们对大巧若拙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国传统佛教雕塑的造型和审美,一直有一种程式化的特征,尽管佛教造像的题材很丰富,但都可以从佛经中找到出处和根据,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造型约定和配置原则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物造型有大小等级、正侧面、空间经营位置、色彩配置和人物动态等规范模式。还有一些特殊的造型要求: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等特别形象,还有具有各种含义的手印,每个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服饰标识和姿势,这些都是佛教雕刻的显著特征,在雕塑时都要遵循相关的程式与标准。笔者在创作宗教雕塑的时候,便遵循了我国的传统造像法则,并借鉴学习了各大石窟艺术的造像形式,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敦煌彩塑中佛像的智慧慈祥,菩萨的温柔端庄,佛弟子的虔诚精勤,天王力士的威武雄壮等特征,以及敦煌莫高窟的许多魏晋雕塑和壁画上有许多符合描述的作品等等,这些造像形式都是笔者认真参鉴的范例。麦积山石窟中的温婉秀丽,柔美亲切,淳朴宁静,充满文雅的儒士气息的佛菩萨造像,呈现出典型的“瘦骨清相”的优美风格;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造像,同样也是面孔清瘦,身材清瘦,娟秀文弱,同麦积山石窟的风格相似,都具有文士之气度。

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昙曜五窟”,造像特征为面庞饱满、身躯高大,艺术家将神权与皇权相结合,突出体现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造像在慈祥中透有威武庄严之气。其中的20窟露天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大佛形体概括洗练,前额宽广,面容温柔敦厚,直鼻阔耳,沉思端坐。风格上仍带有印度外来影响的痕迹。

不论在云冈、敦煌,还是龙门,本尊佛像一般都呈现为圆雕形式,其身后龛壁上均绘有背光与身光的圆形或莲瓣形光环,龛楣绘有装饰性的花朵或飞天,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感,中国雕塑往往带有对背景的描绘,背景中图像的描绘可以补充圆雕所要传达的意蕴,寓装饰性于空间感中,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使那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的深远。寺庙供养人的形象多被绘在墙壁之上,整齐排列,呈现出一种谦恭敬仰的神态。本尊佛两旁的弟子、菩萨等形象多以圆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窟内整个墙壁上,布满了情节生动丰富的佛教故事绘画。形成主次衬托、相互照应的视觉秩序、其中充盈着充满起伏的节奏韵律、既包含着细致的微妙变化,又拥有和谐统一的视觉效应,它们构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佛国艺术世界。在这样统一的佛国美景中,融汇着多种多样,变化各异的造型方法和描绘技巧,它们共同发挥着突出主体的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浑然气势。笔者试图在古典的宗教雕刻中融入一些现代性特征,将雕像的线条简化,以便突出对象的精神意象,以线赋形,着重表现出内蕴的情感因素。笔者以主观的感性来处理作品,来捕捉一种抽象的氛围,突出了线条的概括作用和简约意味,用超于形表之外的主体精神对雕塑的立体空间感加以补充,以此获得圆满的效果。同时还加入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使作品既充满神性又具有亲切感,目的在于使观者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性的空寂感,力图表现出佛教艺术的教化功能。笔者认为宗教雕塑是以一种恒定的形态程式为媒介,深化其宗教内容和审美功能,使其既代表了宗教理想也表现出了审美态度,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既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又是一种对创新的探索,如何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艺术灵性,同时又不违背创作的法则,达成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平衡,让古典的艺术展现出时代的光彩,是笔者今后一直要探索的艺术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