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动漫研究论文
作者:程国栋 单位:池州学院
动画片《中华小子》的总导演、总策划张天晓也强调说,国外的动画是从图书开始的,先有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再有打动人心的动画片。而在中国,动画产业金字塔的底部是空的[2]。动画与漫画各自为战,前者缺乏好的漫画故事基础,且底稿的绘制者技艺大多不如职业漫画家优秀,故而角色形象魅力和整体画面效果相比别国就要逊色得多,而后者的创作又大多是不适合被搬到银幕上的短篇作品。国产动画几乎没有漫画根基,所以一部动画从酝酿到制作再到推出都是短平快的输出,一部动画在业界的生存由于缺乏扎实的故事底盘,和漫画阶段的市场检验,以及由此带来的强大的人气基础,能否成功也只能靠碰运气了。
专业技术存在不足就技术层面上看中国动漫底气不足的原因,则是在各环节都存在硬伤。其一,创意缺失。以反复地炒冷饭行为和蹩脚的原创剧本为证,中国的动漫人从一开始就输给了国外的幻想家们。一部《西游记》被翻拍成无数个版本,却没有一部能够为我们记住,几十年之后的《哪吒传奇》从编写、绘制到导演虽然已经积极向国际看齐,但艺术效果反不如几十年前的《哪吒闹海》。迪士尼的《花木兰》问世之初,国人对美国化了的中国女英雄形象大加诟病,却不反思为什么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瑰宝一直无人发掘,最终却被西方人的眼睛发现。当功夫与熊猫这两大中国元素又被富有娱乐精神的美国人巧妙地结合成一大卖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方背景的美式平民英雄时,再也无人出来批评这只熊猫只是徒有其表了,因为大家都开始明白,这种行为只会更加暴露出我们的空虚和贫弱[3]。其二,制作技巧贫乏。创意从头脑中物化出来需要制作技巧的表达功能,没有制作技巧的护航,再绝妙的创意都将在中途搁浅。动漫的制作技巧包括很多方面,漫画制作主要涉及故事脚本的编写,具体剧情的安排工作,还有人物、场景、特效、分镜等设计与绘制过程;动画制作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创型,即构思、编写、绘制、拍摄、导演、后期处理等工作由专门团队统一合力制作完成,另一种是根据漫画家的知名作品改编而成,等于漫画的制作,加上再加工的过程。关于如何将纸上画面转移到银幕上的问题,包括根据效果需要进行画面与情节的取舍、加减甚至改编,都是音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表现,所以还要添加声效、配音与配乐。有些人气动画要拓展故事开发新版本,还需要在重新编写剧本的基础上,再重复成体系的复杂工作。很可惜,我们现今的动漫作品就是在制作技巧各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一者,编剧能力太过平庸,近年来少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动漫故事;二者,视听效果乏善可陈,就动画的色彩来说,与国际一流作品还有很大差距。
创作主体审美个性弱化与艺术本身在当下国内动漫创作环境中所处的尴尬地位相适应,作为创作主体的漫画家和动画绘制者们的身份也被边缘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负面影响,即过分强调艺术的商品属性而忽视了它的本质属性即审美性,这导致我们转而无差别地看待从事艺术生产的人和从事一般物质生产的人,将动漫的成功归结为社会组织的成效而非个人天才的绽放。换言之,我们对围绕着艺术家发生的问题漠不关心,一部动漫作品只要建立在明确的市场针对的基础上,由谁来担纲制作都一样,艺术家归根到底也不过是个工具而已,他并非无可取代。对于创作主体,它意味着身份的缺失和尊严的亵渎。这无疑打击了创作主体的创作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天才发挥的可能性。对于接受主体,则意味着本来闪耀着动漫艺术家名字的动漫时代,变成了一个只浮动着数字和金钱的效益时代。如果说这也是动漫国际化的表征之一,那倒宁可不要这种国际化为好。再说,国外的动漫果真唯经济效益是论吗?2009年美国迪士尼动画斥资42亿收购marvel漫画公司,从而获得了其麾下5 000多个经典漫画角色的使用权,这一事实说明,商业模式固然是动漫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但“内容为王”仍是动漫产业的灵魂。而作为动漫世界的领跑者,日本每年都有文化勋章,颁予对本国文化有贡献的人,不少漫画家、动画家都获此殊荣。动漫大家可以把作品陈设在国立美术馆和博物馆,有时官方甚至出资以助其在海外进行展览[4]。可见日本动漫产业对于拼搏在这个领域内的艺术家们是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支持的。而且,与我国片面扶持动漫企业的具体政策所不同,日本针对创作主体,在动漫领域内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而对动漫艺术家的创意和手法等核心价值构成保护,有力限制了抄袭行为,扼制了对动漫健康发展危害极大的“换妆”之风。对于这些,我们能视而不见?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艺术水准不可谓不高,民族特色不可谓不鲜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相比之下,我们这个时代下的动漫创作,虽然插上了技术和经济的双翼,却因主体精神的缺失而变得错乱无旨。危机从内部开始,当贵为艺术家的动漫创作者迷失了自我,放弃追求创作之“道”,“动漫艺术”就会销声匿迹,只留下所谓的“制作”,那么多作品里将再也找不到鲜明的个人风格,找不到作为艺术创作所应有的为我们乐于去寻找并发现的东西,找不到一种只有成熟的、自由的、自信的个体或团队才能表现出来的勃勃野心和思想。甚至找不到我们欣赏的理由。
民族化的本质要求———寻求认同何为民族化?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动漫民族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成为世界的必然要先成为民族的?如何实现民族化?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最后一个无疑最需要经历长久的实践探索,但如不试做解答,动漫产业的发展道路便没有预设的理论可供指导。民族化要求人们在文化创造中体现出民族性,而民族性是长期在一个地域内生产、生活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的在身份、语言、思维方式、观念情感和文化表述上所具有的共性。较之其他地区的流露,则可以显示出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正是民族化艺术的魅力所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动漫民族化,意味着尊重过去,继续扎根本民族,积极吸取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以表现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延续根文化的血脉,从而充分展现出中国艺术卓越的表现力、从容的自信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认同必须首先来自于民族内部。众所周知,无论物质和精神,在艺术中实现典型才能最大化地触动人心,艺术创造愈是民族化,就愈是纯粹化,和他方的艺术差异就愈是显著。在审美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被两极所吸引,一端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事物,另一端就是最令我们感到陌生的事物。因为熟悉而认同并亲近,又因为陌生而好奇进而着迷甚至痴迷。所以,将民族化作为动漫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是保证我们的动漫被国内和国际双双接受的前提。动漫创作的民族化可以于如下几个方面付诸实践:题材、美术形式、绘画技巧、语言文体、叙事方式、精神内核、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