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动画艺术论文
作者:李真真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早期网络带宽的限制,当时的网页大都为平面静态网页,Flash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交互的多媒体方式使网页鲜活起来,它还是一种流(Stream)形式的传播技术,它是基于矢动画艺术的定义、分类、特征等相关文章亦十分丰富,尤其是2000年以后,动画艺术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繁盛的态势。
一、动画的定义
动画这一词汇最早来自日本,美国称为“卡通”,而中国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称之为“美术片”。张慧临曾对“卡通”一词进行考证,认为它与中国电影界所用的“美术片”指义相一致。[6]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将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与折纸片归入“美术片”,并把其中的“动画片”界定为以绘画形式来表现人物与环境的技法。[7]而后电视动画的出现,以及动画在科教、广告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大大超出了美术片曾经的范畴。作为我国的专有名词,“美术片”这一称谓随着后来这些片种统称为动画片,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按传播途径来讲,动画最早以电影的形式在影院播放。《辞海》第6版中对“动画影片”这一词条的注释为:“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方法,把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图画,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就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8]另有郁芳认为“现代动画理论对于‘动画’的界定是利用逐格拍摄或制作连续放映而成的影片或视觉艺术”[9]。逐格拍摄作为传统动画的共性和最本质的特性,成为区别于一般电影的标志,也成为评判是否是动画的标准。[10]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画领域,以及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动画”又有了全新的解释:“通过人眼的视觉残留影像原理,将非真实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用多种制作方法和拍摄手段并加以人工或数字合成的连续影像,通过多种媒介来传播并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及感情的一种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为‘动画’。”[11]“动画艺术是指除使用真实的人物或事物造成动作的方法之外,使用各种技术所创作出的活动影像,即是以人工的方式所创造的动态影像。”[12]在此,逐格拍摄这一传统动画的标志正逐步被电脑数字技术所取代,而传播媒体的多样化也促使动画产生出新的种类和分支,伴之而生的是更加丰富的艺术特质。当今的流行名词“动漫”,其实是在“动画”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不再单指传统的电影动画或电视动画,而是囊括漫画、动画、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是人类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电影、电视的综合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新的艺术地把握世界、审美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手段”[13]。可以说,动画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这种复杂性与丰富性增加了对它概念界定的难度,同时也使动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和魅力。对技术的依赖性,必然会使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其定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呈现阶段性差异。
二、动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动画属于视听艺术的范畴,是艺术家展现梦幻世界的手段。夸张的造型、幽默有趣的剧情、丰富多彩的视觉元素铸就了动画的娱乐性、通俗性与大众性的本质特征。当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它跨国界、跨文化的超强传播性,最终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动画虽与同为视听艺术的影视有着共通之处,但假定性与抽象性的艺术特征却代表着它的独特面,并与其他艺术鲜明地区别开来。想象、幻想和夸张是动画片最重要的创作方式。正如武珉所说:“追求真实不是动画片的主要功能”,“动画片是运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而并非用直接摄影的方式构筑画面语言,因此极难如实地、直接地再现真实的人物、事物和景物,任意超越现实、最大限度地表现想象空间,却是动画片的最大创作优势。”[14]陈奇佳将抽象、变形作为动画艺术的基本形式特征。所谓抽象,即是“能够在纷繁的事物形态中,捕捉到一个或数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并能以大量相关的细节充实这种特点”[15];变形则是对事物某几个特征特别地夸张和强调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完全破坏了对象整个形体的比例均衡,给人以怪诞的感觉。方明星在探讨了动画的虚拟特质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后说,尽管“动画本质是一种虚拟影像”,但是“虚拟却必然要建立在真实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观众认同与共鸣”。[16]张文红认为“动画体现了艺术假定性和想象可能性、艺术真实性与影像虚拟性的辩证统一”[17]。另有李益[18]也在文章对虚拟性这一动画独特特征进行了解读。当动画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步入了数字时代,动画已成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艺术特征也必然有所延伸。武军认为当今动画具有数字化、动画化和互动化的新特征。其中的“动画化”指出无论制作手段再先进,也必须遵循着动画“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19]。丁海洋从“技术”“艺术”“新媒介”三个方面对动画属性进行探讨,认为技术与动画的发展如影随形,动画通过借鉴、超越,甚至颠覆其他艺术成为一门独立艺术。[20]
同时,胡俊红等人将数码时代的动画艺术特征归纳为“原创性、文化性、传播性、技术性、整合性、虚拟性、多媒体性”[21],并系统论述了各个特征的内涵和外延。动画艺术的美学研究狭义上是为了提高对其审美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其创作水平、欣赏和评论的审美水平;广义上指从审美角度研究动画的美学特征与范式,动画语言与风格类型,动画艺术与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问题等。动画美学的研究内容具体来讲有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范式,比如魏爱民便将动画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大众化趣味”“狂欢化内涵”“否定性批判”以及“对青春的膜拜”四个方面;[22]吴冠英将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现实的离间效果”“观众感官的愉悦”“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出逼真的场景与故事”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23]早在1983年,胡依红就将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形式“写意性”作为动画电影的主要特征。[24]“中国学派”时期的动画作品体现着中国动画特有的美学思想,王昊在《“中国学派”动画造型的美学范式》一文中写到,“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追求意境”代表着中国学派的美学范式,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加工与再现,力图表现出蕴含着古老哲学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艺术精神。[25]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动画艺术产生极大贡献。两者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代表着动画美学发展的新思路。邱秉常认为“互动是数字动画艺术区别于以往所有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26],观众与艺术家通过作品这一媒介的互动不仅能使观众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及时的反馈对艺术家的创作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改变以往传统艺术中单向传递的状况。顾琛认为对数字动漫环境中的视觉艺术符号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