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声乐艺术论文
作者:蔡钊 叶姿含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纵观西藏艺术文化的起源,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前,尼泊尔、中亚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是藏族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主要的来源地”。而在卢米尔、吉赛尔所著《西藏艺术》一文中又认为:“西藏艺术是由喇嘛教产生的,又转而为其所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无限循环,周而复始之圆。”这些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也表明声乐艺术与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藏传佛教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也影响了声乐艺术。藏族民歌浩瀚如海,丰富多彩,东西南北各具特色。“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形式。劳动之余,节日、聚会之中,丰收之后,只要有一块空地,或草坪,或园林,或打麦场,到处可见男女老少同歌共舞的场面,形成“舞的世界”、“歌的海洋”,抒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
汉藏声乐艺术之相互借鉴与学习
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汉藏音乐如今已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藏的音乐事业也开创性地进入了新阶段。西藏的音乐工作者不仅要完成艰苦异常的工作任务还要虚心地向当地群众学习,他们不辞辛劳地搜集广大民间音乐,用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了不少动人心弦的优秀音乐作品。自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地区的各级党组织也十分重视本民族的音乐作曲家、歌唱家的培养,经常选送事业进取心强、有音乐素质的翻身农奴子女去北京、上海、沈阳、武汉、西安、成都等各地音乐学院进行深造,在正规音乐院校中他们学习作曲、声乐、器乐,这也使西藏有了第一批本民族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他们为后来西藏的音乐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基本骨干和新生力量。像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都是极有代表性的典型西藏民歌。声乐艺术家才旦卓玛,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歌唱家,她的音色富有藏族歌曲的明亮高亢和辽阔穿透力。通过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她在作品的表现和处理上日趋成熟,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她的演唱,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荡气回肠,成为了西藏民歌演唱的杰出代表。许多汉族的作曲家也都投身藏族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从而将生活万象反映在音乐作品中,如作曲家王洛宾,他是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
王洛宾创作传唱最广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这首歌第一次被外国人公演是1947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多明戈,都以此曲压轴。此曲因此被称为“艺术珍品,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在艺术上被专家给予最高评价的王洛宾歌曲,王洛宾个人最珍爱的歌也是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最后刻在了他去世后的墓碑上。在《中国新闻周刊》所作“你最爱的王洛宾歌曲”调查中,多数人给出的答案仍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此歌曲旋律悠扬,创作在青海美丽的大草原“金银滩”上,描写了一位美丽的藏族女孩卓玛,这首作品不能完全被称为藏族歌曲,可是曲风、曲调及歌曲内容,都是王洛宾通过自己在草原上的生活,在采集了一些藏族歌曲和民间小调为原型后,融会贯通,揉进自己的真情感受后创作的,它已成为世界乐坛的传世之作。再看当代的藏族声乐作品,如《卓玛》、《青藏高原》等,不难看出此类作品风格多为描述性歌曲,从作品创作的配器、词曲以及旋律风格来说,这些作品并没有完全继承传统藏歌的创作方式,单从节奏和复调来对比,就可以听出作品中已然融入时下所流行的乐曲风格、鼓点节奏,但作品不忘结合藏族游牧民族的特点,其主题仍然多为抒发对草原、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简单的歌词描述,结合美妙空灵的音乐旋律,同时表达本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汉藏民族歌曲其实是高度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一是作品本身的旋律性差异。藏族由于生活在高原之上,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长久以来音乐成为他们交流的手段,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唱歌可以让他们自娱自乐,不感到寂寞,他们牧羊、打猎、信仰都离不开音乐,所以在旋律上,有很多的自发性,在空旷的草原上自我抒发,或是大家一起对唱,也就有“原生态”的意味。二是汉藏歌手的嗓音唱法差异。许多藏歌或者是藏族歌手的演唱风格一听就明显带有藏族歌曲特有的韵味特点。藏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在讲话时不得不提高嗓音,加之一望无际的草原,使人心境开阔,久而久之便历练出一副明亮的好嗓子。汉族人民多生活的在南方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带,加上中国自古东部经济较发达,所以音乐文化事业也是多由南方东方传唱,如江苏民歌、湖南民歌就在当今声乐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三是汉藏音乐互为融入。藏族歌曲的曲调风格既高亢又嘹亮,听起来让人感觉置身于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之中,与多数的汉族民歌一样的是其调式还是以五声调式为主。可见藏汉两族音乐调式的相互融合,一些汉族作曲家,将藏族音乐的特点记录并模仿,创作了《逛新城》、《青藏高原》等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另外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在被汉族吸收的同时也被西方一些音乐吸收。西方作曲家将融入了藏族音乐韵味的歌曲结合西洋古典乐器创作出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其它音乐元素也融入到了藏族歌曲的曲风当中。
汉藏声乐艺术之哲学背景
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艺术也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孕育、成长。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其历史背景,也离不开整体文化发展的大潮流。谈及中国文化,不得不提到儒、释、道三家,尤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老子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音希声”,这在极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指导思想。汉民族声乐从“雅乐”、“琴歌”一步步走向今天,无论在技巧技法、表演机制或是审美境界上,都显现着“中国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声乐艺术作为一门技巧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不能将它单独搁置。离开了文化,离开了审美境界的追求,都不完整。艺术需要文学的积淀,需要精神的境界,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都是生活成长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之中。对藏族人民所信仰的佛教,汉族人民也有着深深的共鸣,可以说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传承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