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声乐教育论文 » 正文

从美声的产生谈声乐研究前景

2021-4-9 | 声乐教育论文

作者:冉学琼 张群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艺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歌剧诞生以后,人们在最初的歌剧中,着重“在继承前人演唱意大利‘牧歌’的基础上,研究怎样在歌剧中把旋律唱得连贯而富有感情、节奏更富于表现力,怎样把声音唱得更美,以适应歌剧内容表达的需要”[1](P42)。如在歌剧的演唱中,用一种有充足的呼吸支持、较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吐字的声音来演唱宣叙调,以一种改进共鸣效果而加强了音量的单人独唱来代替多人合唱等。从此,独唱逐渐取代以前复调音乐中的大家一起唱,一种以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歌唱声音应运而生。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这种歌唱已初步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声音训练体系,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声乐流派———“美声学派”,其歌唱方法被后人称为美声唱法,其歌唱风格亦被后人称为Belcanto。

十七八世纪声乐研究的经验主义摸索时期

歌剧诞生以后,由于歌剧创作与演出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歌唱理论和教授歌唱方法的学校、团体、机构应运而生,如当时的波伦亚、罗马、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都相继出现了歌唱学校,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卡契尼及佛罗伦萨“同志会”的成员是歌剧处女地的拓荒者,他们在酝酿歌剧的同时创造了美声唱法这一新的歌唱方法,这种新的唱法继承和发展了以前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唱法中所有接近于科学、趋向于完美的部分,提炼了以往声乐演唱中的有益经验。其中卡契尼是美声唱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对这一唱法的形成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卡契尼在其著作《新音乐》中,从歌唱的起音(硬起音和软起音)、音准、音色、呼吸、元音练习、花腔演唱等方面对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法作了具体说明归纳。卡契尼首次强调声乐专业必须传授“科学知识”,但那时的科学知识毕竟有限,声乐教学与研究主要沿用经验主义的方法。

17世纪初,以卡契尼为代表倡导的美声唱法,从佛罗伦萨起源,很快发展到意大利全境,经过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试验型和经验型后,逐步上升到了声乐理论的高度。在将近一百年中,出现了皮埃尔•弗朗切斯科•托西(1653—1732年)、弗朗切斯科•安东尼奥•玛米利亚诺•皮斯托基(1659—1726年)、安东尼奥•贝尔那基(1685—1756年)、尼科拉安•安东尼奥•波尔波拉(1686—1768年)、加姆巴梯斯塔•曼契尼(1714—1800年)等著名声乐教育家与声乐理论家,他们为十七八世纪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托西是意大利美声唱法波隆尼亚学派影响比较大的阉人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1727年他出版的《关于华彩歌唱的一些意见》一书是当时极其重要、最具权威的美声唱法经典著作,也是欧洲最早论及歌唱法的专著,享有美声唱法“第一颗宝石”的盛誉。在书中,托西对卡契尼的歌唱原则和训练方法作了精炼总结并予以详尽发挥。托西的声乐训练除了丰富和细化卡契尼的方法外,对颤音、花腔乐句和宣叙调的演唱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此书是一本反映17世纪和18世纪歌唱实践的重要文献,对人们了解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与演唱实践具有极高的价值。皮斯托基是意大利美声唱法波洛尼亚学派的一位杰出阉人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1705年,他在其家乡波洛尼亚建立了著名的波洛尼亚歌唱学校。皮斯托基是托西歌唱理论的实践者,他极力倡导具有器乐性效果的歌唱技巧,在声乐器乐化方面比托西走得更远。他的学生因此蜚声歌坛,最出色的是贝尔那基。贝尔那基于1730年起在意大利从事声乐教学,他继承了皮斯托基的歌唱理论,并发明了“快速花腔唱法”。

波尔波拉是18世纪那不勒斯学派最伟大的音乐家、声乐教育家。1712年,他在那不勒斯创办了一所歌唱学校。波尔波拉继承了托西声乐演唱思想,强调情感在演唱时的作用,重视对宣叙调的研究和训练,注重声音的柔韧性和对气息的控制。他发明的《单页练声曲》在声乐史上起过巨大作用,培养出了像卡法莱利这样伟大的歌唱家,其练声曲被好几代声乐教育家所采用。曼契尼是18世纪意大利一位杰出的阉人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是波洛尼亚学派贝尔那基的学生。1774年他在维也纳出版了《关于花腔歌唱艺术的意见和实践体会》一书,这是18世纪继托西《关于华彩歌唱的一些意见》后在声乐专著中第二部卓越的著作。该书中,曼契尼继承了托西和波尔波拉的声乐演唱与教育思想,并根据新的歌唱实践和当时声乐教育的新情况,较为完整地总结归纳了美声唱法的新经验,是现今研究花腔唱法统治时期的重要指南。该书出版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曼契尼的经验和意见被广泛采用,使曼契尼和他的这部著作成为声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19世纪声乐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19世纪,由于阉人歌手退出歌剧舞台,这就需要正常的男人、女人来扮演男、女主角。同时,由于法国“大歌剧时代”的兴起与繁荣,威尔第、瓦格纳作品新的歌唱风格的盛行(要求用大音量和更宽广音域以求得演唱符合歌剧要求的戏剧性效果),这些迫使歌唱家尤其是男声歌唱家,去努力挖掘声音的潜力,探索美声唱法新的歌唱方法。19世纪初期以来,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在遵循美声唱法原有的美学原则和演唱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探索,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开始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对声乐演唱的理论研究开始依据于科学的方法之上,从而开启了世界歌唱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19世纪早期的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时代,歌剧音乐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美声唱法的模式创作的独唱曲和咏叹调,这一时期的演唱基本上保持了18世纪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声乐理论也基本承袭了十七八世纪的经验并有所发展。19世纪40年代,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杜普雷兹发明了“关闭”唱法,又称“掩盖”唱法,他于1864年著有《歌唱的艺术》一书,该书详细阐述了运用“关闭”的原则及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男高音歌唱家德雷斯克发明了“面罩”唱法,在喉科医生库尔蒂斯的合作下,他们发表著作《发声训练和声音位置》,并将这种唱法理论化。这两种唱法解决了男声在唱换声区和头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解决了男声唱高音难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男声在歌剧演唱中的地位,同时它们也为歌剧演唱的表现(如大音量、戏剧性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早在1755年,法国歌剧演员、声乐教育家巴齐斯特•贝拉就通过研究与歌唱有关的解剖学,弄清了歌唱中各种不同器官特有的活动以及整个发声器官总的活动,写下了《歌唱艺术》一书。他是第一个为了阐明歌唱理论而在声乐方法中探讨发声器官生理结构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