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急诊抢救论文
作者:杨燕 单位:北京市第六医院
对抢救室的利用情况患者就诊时间:排除慢性病临终状态入院和发病时间不详的患者,184例患者中有明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163例,患者就诊时间最短5min,最长49h,平均48min。就诊时呼吸、心搏停止者35例。就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失败及放弃抢救者136例占73.9%,从就诊抢救室进入相关科室抢救无效死亡者48例占26.1%。死亡病例在抢救室平均治疗时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平均86.2h)、急性脑梗死(平均68.6h)、急性脑出血(平均58.3h)、恶性肿瘤(平均57.3h)、上消化道出血(平均26.4h)、心血管病(平均21.9h)、中毒(平均8.6h)。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所需要的时间明显高于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中毒(P均<0.05)。另一方面,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中毒(P均<0.05)。
使用呼吸机及胸外按压情况死亡病例中使用呼吸机者156例占63.4%。呼吸机使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72.2%)、心血管病(60.9%)、急性呼吸道感染(57.1%)、急性脑出血(53.6%)、急性脑梗死(50.0%)、恶性肿瘤(22.2%)。胸外按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61.1%)、心血管病(58.7%)、急性脑梗死(41.7%)、急性脑出血(33.3%)、急性呼吸道感染(25.0%)、恶性肿瘤(11.1%)。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明显低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P均<0.05)。恶性肿瘤患者胸外按压比例明显低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P均<0.05);与急性呼吸道感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60岁以上组死亡人数较≤60岁组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恶性肿瘤比例高于<60岁组(P均<0.05)。61~80岁组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比例高于40~60岁组,与>80岁组无显著性差异。>80岁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比例高于其年龄组(P均<0.05),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抢救室前三位的死因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急性呼吸道感染。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是我院急诊科常见患者死亡原因。近年来,心脑血管意外患者逐年递增,且有年轻化趋势[1]。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年龄组死因也有差异,10岁儿童主要死因为先天性疾病等;<40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为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41~60岁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61岁以上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如何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是急诊科医生一直关注研究的问题。
加强院前急救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就诊时间最短5min,最长49h。而就诊时呼吸、心搏停止者156例,就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失败及放弃抢救者占73.9%。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目前人们的急救意识淡薄,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面对突发急诊或意外事件不能正确处理。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院前急救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急救能力。②120急救网络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120急救系统的认识。当发生意外情况时,由家属或身边的人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专业的救护比提供私人运送更为重要。“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120接到求救电话时,通过电话指导自救,并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病情估计与抢救护理应同时进行。③部分患者入院时基本信息及病史不明,从而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应建立居民急救系统,完善居民档案,将会对急救提供极大的帮助。④院前急救与到达院内后抢救的衔接不充分。医院应开通绿色通道,做好危重患者到达医院的一切急救准备,等待病情稳定后进一步住院治疗[2]。
加强医院急诊科急救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同时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从就诊抢救室进入相关科室抢救无效死亡者占26.1%。患者病情均极其危重,多罹患多个系统或器官疾病,病情变化迅速,涵盖临床各个科室。本研究中死亡病例在抢救室平均治疗时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恶性肿瘤、创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等。这就要求急诊抢救室必须配备现代化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呼吸监护、脑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床旁X线和B超诊断仪等。尽量配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3]。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等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均较高,且最长使用时间为80h,最低20h,这些患者长时间占用抢救室资源。急诊拥挤,造成诊治延迟、医疗质量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将这些患者按是否需要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或专科ICU病房。另外,急诊抢救室应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以便及时开展各种创伤的急救手术,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急诊救治涉及临床各学科,故应配备一支全能型的医护人员,能够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熟练使用各种监护和治疗器械[4]。此外,抢救室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应注意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并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危重病急救医学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120院前急救对降低院前病死率有重要作用,加强急诊科创伤急救、心脑血管急症急救,能够大大降低急诊病死率。加强院前急救的同时,应注意完善急诊科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占用抢救室资源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转至专科病房或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