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急诊抢救论文
作者:刘冬霞 王晓琳 石飞 王燕 单位:解放军513医院护理部
迅速启动应急救治预案急诊接到“120”求救信息后通知医院总值班室,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危重伤病员救治预案。医院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医务处协调解决抽调医务人员、辅诊检查、麻醉插管、病员分流、安排收治科室,充分调动全院资源;院务处负责后勤保障;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抽调分组。
人员分工与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采取分组分工式管理模式,将人员编组分工实施救治。(1)管理指挥组由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医务处、护理部助理员任组员,主要负责抢救人员的分组分工、现场指挥,并与相关部门、科室沟通协调。(2)医疗保障组由特诊科、放射科、检验科、麻醉科、药剂科、器械科、消毒供应科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组成,负责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和急救药品、物品保障。(3)分诊信息组由门诊部主任、护士长、急诊室护士组成,负责伤病员分诊工作。(4)抢救组由专科主任、高年资医师担任抢救,抽调有急救经验的专科护士和急诊室护士3名,按年资新、老搭配负责伤病员的抢救护理。(5)外勤(治疗)组由2~3名护士组成,配备1名急诊室护士,负责临时领取药品、送检标本等。(6)后送组由抢救组中2名护士承担,负责转送伤员检查或手术、入院。(7)卫生清理消毒组由3名低年资护士在门诊部护士长指导下完成抢救后的清理、消毒工作。
医疗质量控制抢救治疗流程采用专科急诊首诊—紧急损害控制—辅助检查—快速分流入科,在抢救结构设置上减少了中间环节,为危重伤病员赢得了最佳抢救时机;入科后续治疗实行抢救医生“包干”分管制(谁抢救谁分管),保证了持续、全程的优质治疗。各科室主任、各专业负责人在抢救一线综合会诊,及时确诊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案采取专科首诊确诊—全院相关业务科室综合会诊讨论—业务机关、领导提出相关建议三级阶梯模式,确保了首诊准确、救治方法正确、治疗方案精确。护理质量控制建立绿色通道急诊室预先设置好ID号与急诊病历,伤病员进入抢救室时无需挂号和交费,所有抢救、检查、治疗实行先记账后结算。提供完好的抢救仪器设备吸氧装置、吸痰器、血压计、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抢救设备责任到人,急诊室实行日、周检查与保养,机关联合器械科不定期抽查,使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确保充足的物资资源急诊室储备充足的物资,如套管针、注射器、无菌手套、气管插管、无菌辅料、电极片、毛巾等,并及时补充消耗。
分诊与信息管理由分诊信息组的2名低年资护士负责信息登记和录入,门诊部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检伤分诊。通过观察、评估伤员生命体征、意识,迅速判断病情,按照危重、中、轻伤情送入相应抢救、治疗和观察区域,由各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处置。伤病员大批量较多时,机关协调一楼邻近病区提供轻伤患者救治、留观场所。分诊信息组成员到床旁收集、确认伤病员姓名等相关信息。抢救完毕后,与收住科室再次核准伤病员信息。各类费用计价要求及时、准确。抢救完毕后,及时与辅诊科室沟通,再次核对检查项目,确保收费合理、准确。
抢救分工配合抢救工作由抢救组、治疗组和后送组合作完成。护士A负责吸氧、吸痰、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护士B负责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标本、留置导尿、术前准备等;高年资护士C行心电监护、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完成抢救记录。待伤病员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对其进行初步卫生清理。根据医嘱护士B、护士C与本组1名抢救医师一起护送伤病员进行相关检查,完毕后直接送手术室或入院,做好病情交接。
卫生清理消毒由卫生消毒组负责随时清理地面血迹、污物和垃圾,待患者转出后立即更换污染的床单、被套,并用甲酚皂液擦拭台面、地面,进行初步消毒。吸痰器及吸引器及时更换消毒备用,防止交叉感染。待全部伤病员分流后送完毕,行终末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室内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室内污染严重时使用0.0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后并进行空气培养。抢救物品统一常规消毒后备用。
文书质量管理由抢救组负责及时、准确、真实记录伤病员病情、抢救治疗和护理的经过、所做检查、处置等。在抢救结束1h内将每份抢救护理记录整理补充完善,门诊护士长审核后存档。
服务质量管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妥善保管好伤病员物品。短时间无法与伤病员家属联系者,其随身物品由外勤组护士清点登记后装入物品袋内,标注姓名,交门诊护士长统一保管,待其病情稳定后交还。抢救操作时,保护伤病员隐私,及时清除其面部及身体的血污。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表现出的负面情绪或过激行为给予充分理解和包容。由通过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认定的3名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危重伤病员330例中,接诊时当场死亡19例,返送途中死亡4例,307例在伤病后“黄金1h”内得到确定性专科治疗。急诊室救治至入科时间平均为1.4h,保证了伤病员在院内的“零通过时间”,绿色通道畅通、高效,形成了危重伤病员一体化救治链,做到了组织有力、首诊准确、救治正确,年度急诊抢救脱险率逐年提升,2009~2011年分别为94.7%、95.8%、97.6%,远远高于《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中规定的急诊抢救脱险率达80%的标准[1]。
科学优化的抢救机制和运行管理是提高急救质量的根本保证危重伤病员一体化应急救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急救半径短急救队伍人员横向接受医院管理指挥组指挥,纵向接受科室管理,24h保持通信通畅,随时处于机动待命状态。急诊接到“120”求救信息后立即出动救护车,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危重伤病员到达医院前相关救护人员在急诊室等候救护处置,保证了伤病员到达急诊室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2)队伍结构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灵活配置,由各科室主任、各专业负责人和高年资医师担任急诊抢救,抢救护理由门诊部急诊班护士、轮休护士和抽调科室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实现了平时、应急人力资源共享和多科室协同的管理模式。(3)专科一线抢救采用专科急诊首诊—紧急损害控制—辅助检查—快速分流入科—抢救医师“包干”分管的流程,在抢救结构设置上减少了中间环节,为危重伤病员赢得了最佳抢救措施和持续、全程的优质治疗。(4)凝集全院综合实力各科室主任、各专业负责人在抢救一线进行第一时间综合会诊,为危重伤病员的救治赢得了最短确诊时间和最佳治疗方案。(5)辅助检查一线集结除CT检查外,超声、床旁X线摄片等在急诊室集结待命,确保了急救工作快捷有序,保证了伤病员在院内的“零通过时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