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民间歌舞艺术心理分析

2021-4-9 |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本文作者:张元礼 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社会活动离不开歌舞

许多带政治性、宗教色彩、传统性的庄重活动,以及表达人们严肃思想情绪的场合,都往往通过歌舞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意志、信仰、爱憎等等。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理解和不可征服,便以为一种超自然的非人间的力量存在就是神。有的地区存在着树神、寨神、山神等的信念,出现了各种祭祀活动,而许多祭祀活动还沿袭至今。据说在哈尼族生活习俗中,有一种祭寨神活动叫“阿玛拖”,此活动是在寨子上边选一棵挺拔苍劲的大树象征寨神,在神树下放一块平滑的石板摆上祭品,然后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称为“咪谷”)主持仪式。“眯谷”念完祭词之后,全村人围坐在他身旁。瞬间“眯谷”唱起酒歌,随之周围的人也都跟着唱起来。他们一般都唱史诗、历史传说和祝福歌,时而独唱,时而合唱,好似一场赛歌会。史诗《十二奴局》、《合心兄妹传人种》、《奥色密色》、《哈尼祖先过江来》等,都是哈尼族在这种比较庄重的场合下歌唱的。再有彝族民歌《六穿花》则通过“天上梭罗哪个栽,地下黄河哪个开”的对话来表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内容。有的歌虽然没有明显反封建、反压迫的主题,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对世道不好、命运不济的哀叹,并侧面的表示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歌舞是社交活动的纽带

云南红河、怒江等地区山大箐深,看得见对面的人,却听不清对面的说话,倒是歌唱却听得清清楚楚。长期以来,他们只有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说话不能表达的感情。一些民族地区,往往赶街问个路,出工约个伴,在大山里行走、干活寂寞了要找个人搭搭腔,开个玩笑,甚至男女之间互相交往、戏嬉、挑逗、比赛等活动,都采取了特殊的别具一格的对歌方式,甚至许多男女认识到相爱也采取歌舞的方式。彝族民间歌舞“阿细跳乐”是由三弦、笛子、月琴、二胡伴奏的。每当农闲时的夜晚,假日游玩,婚庆活动,节日活动,无论是田间地角,还是山间草坪,青年男女都能随着“阿细跳乐”的音乐翩翩起舞。“阿细跳乐”那明快的音乐节奏,足以让歌舞活动气氛越来越热烈。“阿细跳乐”可以称为彝族支系撒尼青年男女较大的一种娱乐社交活动。

唱歌为劳动增添干劲

一些民族地区,每年从春耕撒秧起到栽完秧过“苦孔扎节”,在劳动的田野上,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唱起欢快的歌,互相竞赛,每当你走进他们劳动境地,遍地荡漾着歌声和笑声。据说哈尼族有着栽插时大唱山歌的习惯,往往由田主请一个领唱山歌的人专门负责歌唱,凡请来唱歌的人不参加栽秧,还付给优厚的工钱。在哈尼族生活习俗中,都说栽秧时唱歌可以解除疲劳,增添干劲,真应了哈尼族常说的“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一句话。彝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把歌舞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干什么就唱什么、跳什么。就拿他们的“烟合舞”来说吧,歌舞中的不少动作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再说拉祜族支系苦聪人吧,他们甚至把一天的劳动都用歌来唱……

歌舞中编织着爱情花环

一些民族地区的许多民间歌舞活动,都编织着许许多多青年男女的爱情花环,可以说歌舞是青年男女婚配的红娘,从认识到相恋到相爱到婚嫁,都离不开歌舞活动。每当夜幕降落时,每当庆典结束后,每当聚会散场后……一对对青年男女相邀到山林里,悠扬的把乌吹起来,撩情的口弦吹起来,抒情的葫芦笙吹起来,或树林间、或岩石后,缠绵动人的歌声飞出来……当瓜熟蒂落了,举行婚礼了也少不了民间歌舞活动。

歌舞伴随着民族节假日

一些民族地区的民族节假日,往往在欢快热烈的歌舞中度过。哈尼族的“苦孔扎”及“扎勒特”、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采花山”、瑶族的“春节”、傣族的“堆沙节”与“粽包节”等,都离不开歌舞活动。可以说,在一些民族地区,没有歌舞就没有民族节假日。哈尼族过“苦孔扎”时,青年男女换上节日盛装,到了一寨又一寨,或在在唢呐声及鼓声中翩翩起舞,如痴如醉,甚至通宵达旦,山寨欢腾一片。许多哈尼族地区,每当夜晚,烧起篝火,敲鼓打锣,弹起弦琴,吹起树叶,唱起歌,跳起舞,直到深夜。苗族过“采花山节”时,花场上歌声、唢呐声、跳乐声,声声入耳,回荡在寨子的上空。总之,一些民族地区,由于社会以民间歌舞作为极其重要的交际媒介活动内容,对其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民间歌舞的实际地位与社会作用都达到了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上层建筑,任何一种文学艺术都不可比拟的程度。在民族心理这块土壤里,得以世世代代的绵延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