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针灸论文
作者:和岚 韩巍 刘君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会诊处理依据住院患者病情,决定进行何种治疗。针刺治疗有电针灸及一般手法针刺,留针30min或行快针,部位有头皮针、体针、腕踝针、耳针,兼有毫针刺、透刺、三棱针刺、火针等,此外还有耳穴按压、穴位贴敷、刺络放血、闪罐、拔罐、走罐、穴位注射、自我康复指导等方法。按规定每会诊1次,安排跟进1-3次治疗。
效果追踪会诊治疗大多取得一定效果,可以改善或消除某些症状、缓解病情、控制并发症的发展。因针灸仅为辅助性治疗,住院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用药干预方法众多,很难客观评价针灸疗效。仅从临床科室反馈意见来看,针灸在某些疑难杂症方面有一定效果,接受会诊者较不进行针灸治疗者更早康复,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因此在本科室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发出针灸会诊通知。资料显示每例患者会诊次数最少1次,最多44次(术后继发脑梗)。平均(2.54±4.10)次。会诊例数居前的病症具体治疗情况见表3。表3可见,昏迷患者会诊次数最多,呃逆最少,符合临床一般情况。表4中针灸治疗呃逆总有效率96.8%,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呃逆有其特殊性,往往功效立现,方法难以取代。依据3d内病情变化,参考如下疗效标准,治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好转:呃逆频率减小,程度减轻;无效:呃逆症状无明显改善。结果见表4。
现就会诊请求较多,西医棘手而本院针刺具有特色、效果满意的病症讨论如下。
1.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轻者出现恶心、食欲减退、胃液潴留、呕吐、腹胀、不排气、不排便、腹泻等症状,重者出现肠麻痹、甚至肠梗阻。术后发生此种情况常见原因有:①手术应激反应;②麻醉因素;③老年人胃肠生理机能减退;④焦虑、抑郁、惊恐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1]。本文所有病例均为术后5d仍无肠鸣音或肠鸣音少于3次/min,胃肠减压24h引流液多在70-1000mL以上。针灸为非消化道途径治疗,不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副作用小。因腹部切口等原因,治疗多选用四肢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下巨虚、内关、丰隆、阴陵泉等,多应用电针,连续波,留针30min,刺激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内关主治胃腑失和,故呕吐及胃液潴留患者必用。一般情况多数患者经1-3次治疗即可使症状缓解。有研究表明针灸对于消化系统损伤有修复和治疗作用[2]。因此深受手术科室欢迎。
2.呃逆呃逆属于临床常见病,可伴发于多种疾病过程中,亦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有几分钟、几小时即自愈,重者数日、数月不止,可昼夜不停或间歇发作,对手术患者的治疗、恢复有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下一次治疗的信心。会诊资料显示:治疗呃逆首选攒竹穴,中、重度刺激。如果不能立即见效则取双侧内关穴透支沟穴,毫针刺法,并配合呼吸补泄手法。若再不效,取足三里、太冲、中脘穴留针30min。多数患者当日或治疗2-3d既效。顽固者如中枢性呃逆、尿毒症呃逆、胰腺癌呃逆、肝癌、肝硬化术后呃逆,常选用强刺激背部膈腧穴方法,使针感沿双侧肋部放射。也有采取耳部穴位注射者,在“膈”的位置少量注射维生素B1,皮下出现黄豆大小突起为止。耳穴注射较为疼痛,视患者病情、体质、心理素质而定。耳穴注射虽然疼痛但疗效突出。以上会诊资料中针灸辅助治疗呃逆症总有效率96.8%。无效的6例(3.1%),平均会诊(1.33±0.62)次,表明针刺治疗该症确有疗效。
3.术后尿潴留术后尿潴留指术后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若术后8h内患者不能排尿,而膀胱尿量>600mL;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量>100mL,即可诊断为尿潴留。支配膀胱、尿道的神经都来自脊髓的同一节段骶2-骶4,因此不论是全麻还是硬膜外麻醉均能引起会阴部感觉丧失,同时引起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及尿道括约肌痉挛,使膀胱内尿液充盈逐渐增多。这是术后早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3]。据资料,多数尿潴留病例来自妇科、产科、普外科,占比92.3%。平均会诊(2.53±2.25)次,即治疗6次左右。方法主要取中极、关元、气海、曲骨、横骨、三阴交、足三里穴。《素问•灵兰密点论》曰:“膀胱者,州渚之官,气化则能出矣”。产后、术后患者气血俱亏,膀胱不能完成气化功能,导致尿液不能排出。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病人打开导尿管,尽量减少膀胱充盈度。于腹部取穴时,进针不可过深,以防刺破膀胱。治疗后一般嘱患者利用导尿管做膀胱充盈训练,有利于康复。如果腹部不宜针刺,多采用四肢取穴及耳穴贴压治疗。
4.昏迷因昏迷而请求针灸治疗者逐年增多。此症一般治疗次数多、时间长。本资料昏迷会诊平均(11.14±15.64)次,即治疗30次左右,持续1-2月。与文献报道[4]相似。6例病人,4例来自重症监护病房为颅脑重度外伤、脑膜瘤,另2例为骨科、神经外科术后。其中3例苏醒,2例转院,1例死亡。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电针治疗,选水沟、印堂、十宣、太冲、涌泉、劳宫等穴,每日1次,对昏迷患者有促醒效果。临床研究表明,针刺疗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昏迷患者的意识复苏,尤其是外伤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功率谱很快出现好转的病例,效果突出[5]。研究表明针刺水沟和印堂,可增加脑组织血氧供应,改善脑营养状态,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6]。进而促进苏醒。
院内会诊是一项基本的医疗制度和常规的诊疗活动,对提高诊断符合率、临床治愈率与抢救成功率有积极的作用。会诊中发现由于当前学科越分越细,各专业向高精尖发展,故科室之间存在协调不紧密问题。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讲究辨证治疗,因而弥补了前者之不足。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为其所长,故术后会诊例数较多。其余病种治疗较为分散,或无明显特点,在此不作详细分析。总之,针灸会诊在大型综合医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美中不足的是中医科室建设尚有待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