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学语文论文
作者:周彩群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一音韵美
诗歌本来就是是一种具有音韵节奏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古代诗歌,也素来讲究音韵之美。优秀的诗歌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就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构成音韵美的方法丰富多彩,如句式(节奏)、平仄、押韵、重叠等。自先秦至汉魏六朝,古诗的节奏句式有它的一般特点,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的二二句式,如初中课文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的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等,这种句式和节奏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3]。而在近体诗中,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平仄交错产生了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所以近体诗又称格律诗。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句式与古体诗节奏句式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词语平仄交错。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平仄既要对仗,押韵也有严格的限制,形成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古代诗歌基本押韵,如汉乐府民歌《木兰诗》,文中押韵之处极多,使得整首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除诗之外,词作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音韵美自然不在话下,李清照的《醉花阴》词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鲜明地体现了叠字形成的音韵美。
二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于意境的研究与探讨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其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可见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点[4]。根据这些特点,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中也能找到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具有代表性的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词,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风缠绵悱恻,哀婉凄美,已经达到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如《雨霖铃》创造的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泊的意境;苏轼《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般婉转优美的意境;李清照《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凄清的意境;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瑰丽的壮美意境等等。在这些诗歌的意境营造中,不能忽略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例如,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诗人往往对月思亲思友,借描述明月寄寓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又如草木的意象,诗人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词句,便是用野草的繁盛反衬如今扬州的荒凉。因为诗人选取特定的意象,创设了恰如其分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因此给读者以美的享受[5]。
三形象美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直观感受。它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其次也包括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和景物。中学语文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诗歌中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人物美和景物美。人物美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既有诗人自指,也有诗人的想象创造。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诗歌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如李白《蜀道难》中刻画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我形象;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出一个怀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中,刻画了一个闲适悠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隐者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塑造了勤劳善良、美丽聪明的刘兰芝和痴情软弱的焦仲卿;《诗经•氓》中可以看到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子形象;《离骚》中有不慕权贵、高洁傲岸、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等等。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完整和伟大。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鉴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有意识地发展美的思想和品德,形成美的个性。除了人物形象美,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也是美的。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了一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边地雪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早春的西湖胜景,透出清新气息,生意盎然;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的是宁静美好的农村夏夜景色;曹操《观沧海》中展现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波涛浩淼的壮阔海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这些景物美可以触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形成一种美感,获得美的愉悦。中学语文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都蕴含着诗人们的情感,形象是情感的外衣,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美。
四情感美
“诗缘情”是我国古典美学关于诗歌审美本质的一种理论概括,强调诗是作者感情的抒发,古代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情感美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情感和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
通过学习中学语文中的古代诗歌,学生可以体会各种各样诗人的思想和情感,领略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之美,黍离之情如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词句中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怀古之情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对赤壁之战的理性思索;讽喻之情如《诗经•采薇》中“靡室靡家,?狁之故”的阶级剥削、杜甫《石壕吏》中反映的民生疾苦;爱国之情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范仲淹《渔家傲》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豪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渴望,《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抵抗异族入侵的勇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庇护天下寒士的精神;以及《孔雀东南飞》、《雨霖铃》中坚贞不渝、忠诚不二的爱情。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人间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通过学习这些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培养他们尚友、重情、爱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可以加深对那个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懂得古代劳动人民的不幸和斗争,从而加深对新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