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师德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李春玲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从态度这一视角来看,师德教育的目的:一是强化在职和未来教师已有的、正确的与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的认识;二是改变他们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增强其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他们树立职业理想,践行师德规范奠定思想基础。高水平、高质量的师德教育能够达到上述目的,而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讲授、示范、激励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富有生命力、效果显著的教育方法。下面笔者就依据上述态度改变理论,对这一方法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
说服者的至真、至善与至美是提高其可信度的保障
师德的讲授者在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就是说服者。他的作用就是促使说服对象发生态度改变。霍夫兰德通过实验表明: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4]也可以这样理解,说服者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而可信度低,必然影响其说服效果。考察说服者的可信度,可以有多个维度,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人们对传播者的评价常基于三个特征:他的知识和正确性、他的可靠和诚实程度、他的意图。说服对象如果认为说服者学有专长、可靠诚实、意图公正,就会对说服者产生喜欢、认同的积极情感,说服对象对说服者的这种好感就会泛化到他所传播的说服信息上。反之,说服对象就会产生心理阻抗,拒绝合作和情感参与,即使迫于外在压力而表面上假装服从。[5]可见,说服者在传道与行道时的权威性、人格魅力及其动机在促进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年轻教师或师范生讲授师德可以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说服者”具备了上述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一,讲授教师的权威性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让人们阅读内容完全相同的说服教育材料,当注明作者为该领域的专家时,许多人的态度在说服材料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而当注明作者为普通人或其它领域的学者时,说服材料产生的影响就比较小。[6]明专家权威与其他人相比,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更具有说服力。换言之,具有权威性的说服者比不具权威性的说服者更能引起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讲授师德的教师具有权威性,即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其权威性来自于他们在中学教育领域的学识、经验和资历。一般来说,能够承担讲授师德的教师,往往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包括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师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创造性教育理念。而且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换言之,只有三者兼备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即名师,或者说是教育的专家,才具有讲授师德的资格。就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功底而言,由于他们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对中学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又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他们向年轻教师或师范生传递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不仅如此,由于他们有着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功底以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所以,他们能够从教育实践中发现规律,同时,将师德原则和规范很自然地融入他们的教育实践之中,并且能够把他们对师德的认识、感悟很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年轻教师或师范生解决思想上、认识上以及价值观上的困惑。这又使他们的讲授不同于一般的师德事迹报告,不仅具有实践性,而且具有理论性、深刻性和引导性。这些决定了他们的讲授内容具有权威性,为年轻教师或师范生所信服。
第二,讲授教师的人格魅力所谓人格魅力指的是一种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力。但它所凭借的不是权位,不是个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而主要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也就是道德人格。这是说服者自身所具备的,能够对说服对象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对于讲授师德的教师来说,正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他们用自己的德性与德行诠释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师德品质和境界,为年轻教师或师范生树立了一个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能够学习、可以超越的师德形象。所以,他们的师德教育可以获得成功。师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要把社会所倡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体悟、实践、升华的师德规范,传承下去。其所凭借的力量,主要不是知识载体,而是教师本人传道、体道、行道融为一体的人格载体。虽然这些内容要借助讲授教师的各种语言表达出来,但它是以教师的道德人格作为基础的。这对于师德教育至关重要。客观地说,践行师德是与付出、奉献联系在一起的,它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践行了,才能对师德有切身的感悟,进而才能升华对其价值的认识,也才有资格讲授为师之道。否则,师德教育就同一般的知识教育没有区别,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讲授师德的教师,只有自己无愧于师德形象,才能激发年轻教师或师范生对师德的追求。而那些优秀教师,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师德高尚,所以,他们在年轻教师或师范生面前一站,就是最实际的师德教育。从目前来看,这样的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具有独特性,很难用其它方式所替代。
第三,讲授教师分享美、传播美的动机如前所述,作为说服者,其动机如何,也是影响说服对象改变其态度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服者的动机非常纯正,就是为了改变说服对象的态度,而且,在其说服教育中,能够让说服对象感受到他们的平等、真诚、信任,那么,说服对象会因说服者的善良动机而产生对他们的信赖,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按照说服者的期望改变自己的态度。这就是成功的说服教育。笔者所在高校,自1984年至2007年,在长达20多年的师德教育中,先后聘请了30余位北京市中学的校长、全国优秀班主任、高级教师、教育研究和行政部门的专家学者,为师范生讲授教师职业道德。这些教师把自己在师德实践中产生的、对师德美追求而形成的美好的情感与幸福的感受,以愉悦的心情与师范生分享,激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把教师应有的美德、美的语言、美的行为传播到师范生的心里,为他们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外化为行动,奠定基础。这种与师范生分享美,为师范生传播美,进而培养师范生成为师德美的传承者的动机与目的,使得这些授课教师,为了师范生的培养、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克服种种困难,风雨无阻,按时为学生授课,而且不计报酬,不讲条件,高水平、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课。有的教师还与学生建立了联系,在课下继续教育工作。其中有的教师整整坚持了2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热情、敬业与奉献的精神,令学生钦佩、感动,也足以使学生信服。从一定意义上说,授课教师的至真、至善与至美决定了他们在说服对象中的可信度,因而使师德教育的顺利进行有了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