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本文作者:屈从线 单位:旬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不断的反思让我明白:利用远程资源教学虽然“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超文本的全方位辐射,人机对话的互动性。”都是传统语文所不能达到的,但尝试中高容量的教学反而把课堂变为知识的展览馆,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众。因为内容太实、太杂,呈现太快,学习过程中的直觉与悟性、选择与探索,明显受到了限制,课堂教学变得华而不实,好多情况下,反而窄化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思维浅表化,体验简单化。
就这样,在合理性的指导下,我本着该删的删掉,该简化的一律不复杂的原则对资源优化后又进行了试讲,当第三次讲课之后,从自身的课堂过程,我明显感觉到了删繁就简紧绕主题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好的效果,在带给老师轻松的同时,也带给学生充分朗读、感悟、体验的时间,让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也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一并提高。实践证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一定要具有合理性,才能为四十分钟的课堂节约时间,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为表现主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每一个文本在每一册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里,都在编者的精心挑选下有着独特的作用,都围绕着本单元的表现主题起着不可或缺的内因,都共同渗透着所要体现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教师组织课堂时体现“有效性”的指导方向之一。在《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组文章里,前两篇文章都展示的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最后这篇讲述中国人帮助外国人的事件,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国际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感知“国际理解”的初步含义。
于是,教学中为了能“有效”的使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个体行为”上升到“代表国家行为”的突破,使学生通过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了解,认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对远程资源利用的好坏就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前搜集的世界各国负责人及人民对中国和中国国际救援队给予高度称赞的资料,及把课后资料袋补充的联合国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称赞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都有效的使“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行为”向“国家行为”这一目标靠近,而课的结尾处用远程教育资源展现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们在鲜花与掌声中、在国家领导人的热情迎接中满载笑容走下飞机的场景,更有效的使学生对“国际友好”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感知。
如何让远程资源的利用达到“巧妙性”,能为凸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妙笔生辉的升华与飞跃作用,则需要教师对教材精当的开发与把握,需要教师教育机智与教育艺术的完美结合。只有当为主体服务的远程资源不用不行、非用不可的情况下才用,或者说是学生的想象及生活经验再认识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语言也无法展现时,它的出现对于教学则是一种跨越式的帮助,这样它对于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可言。人们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样,任何一种资源的呈现方式肯定有许多种,最佳途径、最佳时间才会达到最佳效果,但对最佳途径、最佳时间的选择与把握,要靠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教育契机的发掘与驾驭能力,要靠教师的教育经验、职业敏感和教育智慧,唯有如此,“巧妙性”才能让“有效性”的效能最大化。
例如,窦桂梅老师执教《长征》,在处理文章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这一环节时是这样做的:当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天气的寒冷”和“对天险的心惊胆寒”这一水平再也无法超越时,教师巧抓时机播放了一段电影,再现战争的真实场景,并以“铁索桥上,桥下,那场面真叫人。”的练习为指导,使学生实现了认识上的高度飞越,明白了“寒”还有更为深刻的含义,即“滴着鲜血的铁索”所塑造的“恶战的场景”等。这种用在学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处的点拨,用在疑难处的巧妙化解,用在思考进入停滞状态的指导,用在升华文章主题起催化作用的牵引,用在完善认识上的及时整合等,都以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向我们阐述着“巧妙性”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