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学本科论文
作者:冯汉桥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对学生个人发展计划与教学要求的关系处理不当笔者也做过一些调查,很大比例学生提出,课程要与实务相结合,与学生所选择的就业或发展方向相一致。例如,选择了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会要求多讲一些司法考试的内容;选择考公务员的学生会要求多讲一些申论方面的知识;选择考研的同学则要求只讲课程重点以尽快结束新课,使其有时间准备入学考试。学生的这些要求均有其合理性,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他的理想与前途。如果无视这些要求,在课堂上不能最低限度地满足学生这些发展要求,学生必然会远离课堂,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受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与教学要求的限制,教师一般只能按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方案进行教学,否则就有可能因“不按教学计划上课”而受到处罚。在没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明确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即便知道学生的这种要求是合理的,通常也不能采取措施来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学生到课率的普遍很低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毕业班“空巢”现象,往往偌大的课堂见不到多少学生的身影,甚至有许多班级的出勤率都不到30%[4]。毕业班的课难上,费力不讨好,这是许多普通高校老师的共同感受,法学毕业班尤其如此。笔者也多年从事法学本科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在现行教学形式的框架下,尽管付出了种种努力,但仍不能有效改变学生平均到课率低位徘徊的局面。即使是来了的学生,也有许多并不能安心上课。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管理部门对毕业班教学形式缺乏明确的专门规定可以说,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毕业班的情况还是了解的,特别对于毕业班到课率低、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基本上都清楚,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一方面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对于毕业班学生的特殊要求不能不加以考虑,在这二方面要求找不到协调一致的解决办法时,只能是维持现状。于是出现的情况是,对于毕业班的教学要求表面上看与其他年级没有区别,但又默认毕业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能突破通常的教学形式,只能按部就班地上课,哪怕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他绞尽脑汁也不能将学生散漫的心收回到课堂上来。
法学本科毕业班学生对现有教学形式的态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某事物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其中认知指其对于该事物的价值、意义的认识,情感指其对该事物的一种好恶体验,行为倾向反映其对于该事物的一种行为准备状态。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对事物价值的正面认识容易形成积极的情感,而价值的正面认识和良好的感觉体验又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行为意向。所以,要分析现有教学形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要分析一下本科毕业生对于现有教学形式的态度情况。
(一)学习疲劳期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学生从一进入大学的校门,对于大学的生活有着好奇、新鲜的感觉,高中时期形成的学习习惯还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从大二开始,学生逐步习惯了大学的生活,此时大学的专业课程通常很多,学生也不能像高中那样将知识反复学习、练习,所以会有些知识没能掌握。到大三以后,课程的内容会越来越难,学生一般会感到比较吃力,但同时专业课的内容也学习了很多。到了大四之后,学生会感到学习上的疲劳,加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专业知识,而更深的内容由于知识上的漏洞会很难掌握,很多会出现学习上的挫折感,这种消极的心理感受更易引起对于学习的心理倦怠现象。
(二)就业压力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法学专业招生数量也已达到相当规模,现阶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多年辛苦学习的法学专业学子来讲,除了决定要深造考研的那一部分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成为他们最为重要、最为急切、又很耗时耗力的事情。对于找工作有帮助的事情一般能激起学生兴趣,而对于与此无关甚至于对找工作有妨碍的事,则表现出冷淡或排斥。由于其价值的重心转到了就业上,一般知识的获取已对其意义不大,所以,当课程的设置或内容对其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消极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如前所述,教学内容如果与学生所选择的发展方向不一致,学生就容易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当然,也要考虑到,学生并不是说只上此类课程,特别对于那些不考研的同学而言,他们并非总是需要将时间投入到大量内容的复习中去,如果教学内容与方式对其有吸引力,学生还是会选择认真上课的。在笔者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中,当问及某课程该学期到课率最高是何原因时,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该课程有用”,或“喜欢该课程”。在调查中,也有很多学生提出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讨论式),或要求课堂气氛要轻松一些,能在轻松、互动或者娱乐中学习,这实际上是对老师现行的授课方法提出了意见。
(四)教师因素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在笔者的前述调查中,对于为何该生某门课程相对到课率最高,有约20%学生选择的原因是“老师要求严格”,可见毕业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毕业班学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对自己发展所做出的选择,学生往往无暇顾及或者无心上课,到课率低成为“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种情况对教师授课的情绪和态度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教师对上课没有激情,甚至于消极应付。教师的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会给学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觉得老师只是在应付他们,就更不愿意上课了,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五)“新知识无用论”等观念对学生态度的影响“新知识无用论”与传统的“知识无用论”不一样,它并不是完全否定知识的价值,而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整体性否定。这种观念的产生当然有其现实的基础,包括学校所授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仅有理论知识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上用人条件中不看重其专业水平,而是看其是否有社会关系、是否会“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大量存在,等等。于是,就有人认为所学书本知识“无用”,出现了本科生就业有学位不如有关系的情况,这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