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乡村教育教学论文
本文作者:陈红娜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电建中学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拉大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实现了免费,但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费用往往超出一般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教育方式仍然比较落后,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适合农村地区的办学模式,现有的办学模式与城市教育模式趋同,其结果是将农村教育办成了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基地,而对于适合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明显滞后,导致农村教育不能体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主要是学校所学的内容与农村地区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农村地区强化应试教育,而将道德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置于次要地位,学生创造力明显弱化,动手能力不强,甚至脱离社会实际。有些农村家庭的子女以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巨额学费为代价,换来的却是不如技校学生的就业困境,根本没有达到生活状况改善的目的。
农村地区观念落后,对于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意识不强一是农村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传统观念禁锢了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因循守旧,不能紧跟时代节奏的变化。二是农村地区缺乏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优秀教师,很多农村教师由于长期处在农村封闭的环境中,思想意识落后,新知识补充不及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县、乡政府的财力有限,教师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优秀教师来农村。
日本和韩国与我国同处亚洲,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我国有相似之处,日、韩两国发展本国工业的同时,也通过推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的农村教育经验新村运动是韩国政府1970年开展的一项农村教育运动,其宗旨是“勤奋、自助、合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培训和互助合作把传统落后的乡村变成现代化的新型乡村。
新村运动以人的教育和开发为核心。新村运动的最初阶段是不加区分的统一培训模式,主要形式是官民共同参加,而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区分职业、职务、年龄及社会背景,所有的农村劳动力和官员共同参加内容与形式相同的培训。新村教育进入初级阶段后,更加突出对乡村社会各阶层核心骨干人员的教育培训,并通过核心骨干人员的辐射和带动逐渐扩大范围。随着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的新村教育主要包括地区社会开发教育、幼师培训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经营革新教育、外国人新村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市民教养教育共七个方面的内容。新村教育以教育推动地区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至今已成功地开展了40多年,新村教育的内容、方法也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调整,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
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农民教育和培训。建立了由政府部门主导农民教育培训审查和评审委员会,实现农业培训的可持续性,并根据农民教育的现实需求,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扶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具体措施包括:①加大对农业后继人的培养力度,通过加强创业研修和农业实践以及实施“成长方向型教育”的方式,改进韩国农业专门学校教育的效果;②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回归农业,主要是通过对非农科专业人才、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创业型农民;③通过加强评价与管理体制和教育革新,通过“示范效应”补充和更新原有的农民队伍;④以农业教育审议委员会为依托,加强对农业的专门化教育,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理论培训到实践的一体化。
加强部门间合作,协同推动农民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教育系统主导和农业改良普及系统配合,共同推动农民教育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农民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和系统化,在全国范围内建超过50个县立农业大学,招收的对象主要以高中毕业生和参加农业实践1年以上的青年为主,整个培训的学习期间为2~3年。教育经费则主要由政府部门负担,国家财政负担2/3,县级政府负担1/3,同时还设立以农业改良普及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机构600多个,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新技术推广、后代的教育等内容。同时,提高对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提升农村青年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农村应届毕业生初升高比率达到95.4%。
构建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呈多元化教育体系,提升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培训效果。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的培训:从类型上看,一是建立类型多样的农业培训机构,主要是设立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高中等农业院校;二是形成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有效对接各级农民协会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改良普及系统。这种由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共同构成的农业教育“三位一体”模式,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农村教育全方位供给系统,能够分层次、有计划、系统性、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文盲人口从1982年的2.3亿人下降为2010年的0.55亿人,文盲率也从1982年的22.8%下降为2010年的4.1%。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新时期的农村教育也需要因势利导,选择符合当前农村发展模式的路径。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体现教育政策向农村倾斜。一方面,各级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倾斜政策;另一方面,在制定财政预算上,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具体而言,在保证原有农村教育财政资金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户籍所在地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财政支持力度。
重视农村教育的方式和效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在抓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现实情况,发展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特色培训,进一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已经形成了以乡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农村经济产业区域。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农村教育发展的经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突出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产业特点优势的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首先,发展农村教育,离不开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合理配备农村教师资源,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激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一定期限,也可以让乡村教师来城市学校交流学习,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当前农村教育的硬件需求。再次,通过不断整合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逐步将其改造为适合农村教育的教育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