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养生论文
作者:林彦芸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
瑜伽的养生机理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瑜伽修炼就是打通中脉和激发海底轮的过程。瑜伽理论认为,中脉是灵体中灵量的主要通道。灵体即是人身体的能量层,由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等七轮组成,也称七大灵论。这些灵论位于中脉与其他能量经络的交汇点上(即人体脊柱上各神经丛),沿着中脉从脊柱底部依次向上排列。在海底轮上,承载着人体内没有开发的潜在巨大生命能量,一旦其能量被激发,它就会盘旋而上。冲开以上诸脉轮,直达顶轮。瑜伽修炼的目标就是唤醒沉睡在脊柱底部的灵量,使之上升至头顶最高的能量中心———顶轮,激发人们对已经被唤醒的灵量的意识,那些能达到并保持这种境界的瑜伽修习者就被认为获得了觉悟。[3]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1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出现与发展养生,古代称“道生”、“摄生”、“养性”等,来源于老子《道德经》。[4]养生包括吝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房室、医药和禁忌等,以保寿为目标。其中的吝神、爱气、导引、养形等属于人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被称为养生体育。[5]具体而言,养生体育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的综合。中国养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儒、释、道、墨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以道家思想最为重要。道家辩证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尚静贵柔”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养生体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行气术的出现,最早记录于战国时期的《行气铭玉杖首》,导引术形成于先秦,汉代以后,以行气和导引为主要形式的健身养生体育活动一直长盛不衰。受此影响,保健养生活动中以舒筋活络、宜通气血为目的的按摩术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与行气、导引术式一样,按摩术也日益成为养生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汉代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结合导引、运气、吐纳等方法创编的五禽戏,北宋后期出现的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术,明清时期,道家导引术的一些流派向技击之术演化,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等道教内家拳。
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内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从内容上分为行气术、导引术、按摩术。从修炼方式上分,可分为以静为主的静功,通过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行气术和导引术都含有静功的成分。另一类以动为主的动功,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如按摩术,太极拳、形意拳。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其理论依据来自庄子的“气”论思想。传统体育的行气术常用的方法除吐纳外,尚有服气、采气、胎息、调息等诸多锻炼方法,特别是采气,除以口鼻吸咽外气之外,更以躯体部位配合存思、导引吸收外气作用而达到强身健体。如周天功。导引主要指在意念的参与下,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屈伸运动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其理论依据来自《庄子•刻意篇》中的“动以养形”。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导引术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丰富和发展。后来,导引被道教的道士继承。道教中的导引多和存思、吐纳、行气等功法相互配合,作为修仙的一种手段。五禽戏、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术。太极拳,形意拳属于道家导引术中的技击之术。按摩术又名按跷、按?乔、扶形、推拿,是用手按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祛病延年术。按摩术起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其《其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乔”,《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用以养生,以达到祛病乃至长生的目标。
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机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主要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道家认为人体是由形(躯体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气、神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气、神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就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按摩、导引等是练形的,行气、胎息、龟息等是练气的,内视、存思、守一等是练神的。[6]
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契合
瑜伽通过古老而又易于掌握的姿势,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方式通过吝神、爱气、导引、养形等方面的人体自我运动和锻炼,达到养生保寿的目的。两者都注重通过自我保健的方式,达到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其养生目的、本质上具备契合点,同属于体育养生的范畴。
1养生目的的契合现代科学健身观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顺应自然几个方面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在特点及外在表现,都有益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符合现代人对于身心健康的追求。
1.1对健康人群的指导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行与神俱”、“形神兼养”、“阴阳平衡”、“动静结合”等的养生观念,强调对人全面的锻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促进身体健康。传统体育养生中“意念引导”、“心神宜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方式,一种博大的精神,从而调节了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人的身心健康得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瑜伽修炼的人文教化意义是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修持目标是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内净化为根绝人性恶习:欲望、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都符合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更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