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师德论文
作者:严燕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高校师德内涵及内容的认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特殊道德要求。接受调查的教师中68.9%教师认为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准则。而27.3%的教师认为师德是“崇高的道德标准”,3.8%的教师认为是“值得学习的标准,但自己不可能达到”。同时,大部分教师普遍赞成师德内涵应该随时代与时俱进,“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占42.3%,“同意”的占28.5%,“较不赞成”的占21.4%,而不赞成这一观点的占7.8%。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师德的内涵认同比较明确。其中,认为自己的德育知识和教育水平属于中下水平的教师仅占10.7%;另外,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学术报告、培训、研讨和进修等活动,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受访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具体要求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党员教师了解内容较多,这与其经常参加学校会议及自身的党性修养相关。有17.7%的老师认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占36.2%,认为“一般”的占40.6%,选择“不了解”的占5.5%。其相关内容和要求的获悉途径是通过学校会议、《教师工作手册》和岗前培训及相关教科书来了解。尤其教师获取教师资格时教育部要求必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里,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要内容。工作严谨,认真负责;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这是大部分受访教师认为是师德中最重要的品行。
(二)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评价
1.教师的爱岗敬业状况。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教师从教初衷是因为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其中持这种观点的女教师所占比例远大于男性,达68.3%。但从教后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工作认真、努力,乐于从事目前教育工作。有89.3%的教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认为不太喜欢只占4.2%。调查显示,有66.7%以上的教师认为社会地位受尊敬的,而认为不受尊敬的只占3.5%。不从事其他兼职活动,专心本职的教师占57.4%,有兼职从事其他商业性活动经历的教师有11.7%,以职称高的理科教师为主,利用专业优势从事第二职业。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3.5%的教师完全做不到安于“教书育人”,尤其研究生导师,在外忙于兼职较多,在所带学生身上花的时间较少,有的甚至一学期见不到一面,仅有57.1%的学生对师德状况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由此看出,受访绝大多数教师自己认为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去,但仍然存在少数教师不安于教书育人的现象。另外,有67.2%的教师认为自己职业有发展空间,而认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占10.3%,认为完全没有前途的只占1.6%。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上,选择“培养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1%,选择“一举两得”的占41.4%,选择“按劳取酬”的占5.5%,说明大部分教师明确自身的职业价值。但仍有少数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认识不到位。47.8%的教师课后并不愿主动与学生保持联系,缺乏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问卷调查显示,43.6%的学生认为其任课教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观,曾有过挖苦或者恶意惩罚学生情况。
2.教师的职业态度。受访的绝大多数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持积极态度和认识,对学生及教学工作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对师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认同。有82.3%的教师认为完全或部分可以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教育事业为荣”。但还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仅有62.4%的教师能认真或较认真备课并在课后认真总结与思考。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其任课教师存在教学、答疑过程得过且过、应付了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起到负面影响。另外,在科研上,有17.4%的教师认为高校非常普遍或普遍存在着学术上有抄袭和挂名现象,只有13.7%的教师认为没有,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的教师职称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和讲师。这一调查结果值得引起注意,说明严重影响师德的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种不端学术行为使得认真进行学术研究的教师积极性受到严重伤害,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整个高校的学术道德氛围,影响了高校科研与学术的良性发展。
3.教师的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行为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直接影响教师形象。调查显示,67.5%的教师非常注重或注重自身在学生中形象,通过教学行为、自身仪表、口头语言来达到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目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仍有9.2%的教师有课堂语言随意,个人情绪化严重,上课偶有迟到和上课存在接打手机的现象。少数教师明显缺乏职业自律,在学生面前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了教师应有良好形象。4.教师职业技能、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等状况。通过访谈,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在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经济收入等存在较大压力,尤其在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调查显示,有22.3%的教师有过离开学校寻求其它发展想法,77.7%的教师选择“无”。有着种想法的原因调查显示:有23.7%的教师认为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主要是科研指标和晋升职称难度大)”,33.2%由于“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低”,15.1%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28.0%的教师选择了“其他”。目前,城市高额的房价和居高不下的生活消费与实际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严重不相符,这种低收入状况,不仅让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加上职称晋升困难等压力,使教师的从业信心和工作积极性受到巨大冲击,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从事其他职业或兼职的想法。调查显示有过这类想法,分别有9%的教师经常想、65%偶尔想及26%从来不想从事其他职业。
(三)师德建设成效及评价体系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越来越认识到“师德”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校园崇尚师德的风尚。在学校许多相关会议和网页宣传上经常性出现关于学校教育改革中强调加强师德建设的议题及相关新闻报道,在整个校园内掀起“师德建设风”,如每年设有“师德建设月”和“师德宣传周”。受访教师和相关学生已深刻感受到学校重视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力度,并有83.3%的教师很乐于参与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中。在师德评价体系上,校大多部门采用目前我国高校年度考核的标准模式,评价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但主要考核工作实绩。采用了教师自评、院(系)考核领导小组评议、教师互评以及学生评价相结合,各种评价在考核中采取不同权重的方法,力图对教师做出全面、公正和客观的评价。为充分发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优势,已经开始实行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上还是主要侧重于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两者更容易量化。“德”在评价指标中过于模糊和泛化,事实上没有明显的教学事故和德行问题,师德考评都能过关。在不同的院系中,对教师的考核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调查的院系中有65.4%的院系在年终考核中侧重对教师科研能力考核,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态度及德行方面考核。为突出师德优秀的教师,学校鼓励各院系在师德评价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如开展师德评先创优活动,对师德高尚教师通过评选“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方法,树立典型,表彰奖励;在年度考核、教师职务聘任与晋升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师德工作,但还没有实现真正与高校的人事制度切实挂钩,没有真正地发挥其激励与导向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师德”的考核评价指标、有效发挥考核中“师德”评价机制的作用,成为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