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音乐研究论文 » 正文

民族音乐中两种理念的转变

2021-4-9 | 音乐研究论文

作者:涂江涛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梅利亚姆在其《音乐人类学》中说:“关于音乐概念,对于探究一种音乐体系知识的音乐民族学家来讲是根本的基础,这些音乐概念预示着所有人的音乐行为,没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不会对这些音乐有真正的理解。”在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认识和分析过程中,梅利亚姆对“音乐概念”予以了强调,并给与定位———“根本的基础”,它既是对民族音乐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民族音乐的重点。“音乐概念”直指人的价值观念取向、思维认知模式以及道德情感等心理活动;“音乐行为”则是“音乐概念”的外部展现,并受制于“音乐概念”。这样,“音乐”(“音”)、“行为”(包涵“干戚羽旄”)和“概念”(“心”)共同编织成一张“网”,一张“情境”中的民族音乐“网”。①综上所述,当我们认识一件音乐事项时,不应仅停留在“音本体”或者说仅限于听觉上的盛宴,而应把维系这张网的“人”及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一并纳入社会情境中来确定和研究。这也是研究“民族音乐”与研究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在理念上的转变表现(前者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后者偏重于技术、技巧方面的研究)。因此,“音乐”、“行为”和“概念”以及“人”四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四元理论结构的人文模式。也正是对这四者之间“映化”①关系的思维,将有助于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界定、理解和定位。

关于民族音乐四元理论结构的阐释

从上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民族音乐”和我们平常所说的“音乐”在存在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一种付诸于人们的听觉器官的音响,同时,它对人们视觉器官的刺激———行为,以及人的观念也一同被纳入民族音乐的研究范畴,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行为”、“概念”和“人”是构成民族音乐的四元素,它们井然有序地交织在一起,编织成民族音乐文化网,组建了民族音乐的理论结构模式。绘图如下:②之所以称其为四元理论,是由“音乐”、“行为”、“概念”和“人”四者在民族音乐中所占地位决定的。“四元”即“三元”加“一元”。“三元”指“音乐”、“行为”和“概念”;“一元”指“人”。把“人”单独作为一元突显出来,原因在于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必须首先关注到的是“人”(传承主体),他是“民族音乐的创造者”且“担负着民族音乐传承的重担,同时他又是音乐文化研究的终极目的。”③

民族音乐传承理念的转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④随着时代和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开放与交流成为世界不可逆转之势。“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象(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界和国际金融界)出现,体现在文化领域它关系到“意义、信仰、嗜好、趣味、价值观等象征符号的生产=交换和表达。”⑤全球化为不同文化之间提供了更多的接触、交流、吸收、融合的机会,特别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宽更广的新的发展机遇。民族音乐是文化中的一支鲜明旗帜,同样也接受着“全球化”的洗礼,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其发展,笔者认为,应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或文明形态多样化着手,来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机制,即不可过重依附于“保护”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保持其全球化的创新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全球化时代的启示

在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与每一个中国人密切相关、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今天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甚至包括具体到每一个公民的生活的变化,如旅游全球化、留学全球化、移民全球化等等。全球化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被提出的。到了80年代全球化概念演变成一个描述未来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基本概念…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进入冷战时代和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许多探索,其中把粉碎“西方中心论”明确为建构全球化理论的首要任务。…全球化作为客观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深化的过程。全球化进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其发展的动因源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跨国贸易的扩大,国际金融的深化以及知识产业迅速的崛起等①。探讨民族音乐的传承理念,之所以涉及到“全球化”的问题,在于我们所面对的新的文化背景是无法回避和视而不见的。它对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全球化”势必带来文化的趋同化问题,从而加速单一文化、霸权文化危机的到来。然而,“我们也不能对抗全球化的进程,不能以批判全球化中的问题来掩盖我们自身文化和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全球化。一句话,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关于将‘全球化’的‘问题化’揭示出来,并在多重批判中寻找自己的位置。”②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具有多样性、区域性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时,多元并存、多元互动、多种模式共生局面被打开,也只有如此,方能调试和满足当代新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2.民族音乐传承主体的变化

张君仁教授在《以人为本的音乐人类学认识论》一文摘要中写到:“以怎样的方式认识研究对象,是任何科学研究无法避免的事实,这种认识方式或隐性或显性自始至终左右着研究者的观念,影响着最终的研究成果。音乐人类学研究的认识论必然是‘以人为本’…”笔者以此为鉴,沿袭“以人为本”思想,以民族音乐中传承主体变化为切入点来探述新经济、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理念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民族音乐的传承主体有群体和个体之分。群体即某一特定文化区域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他们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包括生活样式、民俗信仰和审美取向等)。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非刻意的,而是处于一种非自觉状态下的对传统文化习俗的顺从。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曾在一篇名为《多语化与文化的多样化》文章中说:“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世界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商贸往来或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从‘世界化’这个词最广泛的含义来看,它首先对文化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电视剧、电影、时尚杂志、流行歌曲等的出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文化心理需求。的确,“世界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它对作为世界文化中一小分子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和滞后影响。民族音乐遭到冷落,成为一门边缘化的艺术形式,其关键在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主体在此背景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材料一③:在云南高平一带,老人们喜欢跳“大娱乐”,喜爱四弦、“白话”、“曲子”,老年的妇女喜爱民族服饰,但年轻人却不热衷。传统的民族乐舞并不能在他们的心中唤起特殊的美感,很多东西可能会在年轻人中失传。材料二④:据2003年报端披露,中国56个民族共有80种语言,其中,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等等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但无相应的文字。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这些民族中,保留和继承本民族的语言已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