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护理教育论文
作者:张国增 陈静 陈艳秋 王强 单位:河南大学护理学院 河南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推进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及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很多高等护理院校将发展学科、培养师资、具备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放在了本科阶段。随着护理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加以调整。本科护生除了具备初步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外,应该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充实到护理实践场所,为护理对象提供科学舒适服务。同时,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突出强调了护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充分体现护生的人格要素、智能要素和身心要素的教育要求,对护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2]。
2.学制和学位界定不明确。目前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4年制和5年制并存的局面。1984年我国开始护理学高等教育时护理学是5年制,目前复旦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等少数高校仍为5年制,其培养目标是学术型护理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逐步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护士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临床服务能力,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完善护理服务体系,许多高校将护理本科教育改为4年,以培养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还没有哪一个学科像护理学高等教育一样有两种不同学制。学制不规范阻碍了4年制和5年制本科护生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专长,不仅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及持续发展[3]。另外,与3年制的护理专科教育相比,如何突出4年制本科护理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特色。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院校课程设置专业特色不明显,多数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临床实习的“三段式”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沿袭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突出特点是医学基础课所占比重大,人文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不能很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全面发展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4]。虽然部分护理院校进行了课程教育改革,形成不同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比如从2000年开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协和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改革成果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不少护理院校的课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1.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及护理学的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相同步。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突出护理的专业特色,在精简和压缩传统生物医学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护理人文教育,同时增加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和课时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加强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结构和内在逻辑上的联系,使护理学、医学和人文素养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做到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6]。
2.培养护生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人文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完善护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因为有学者提出临床上80%的医患矛盾不是由医疗过错引起的,医疗过错造成的医患矛盾仅占20%左右。我国局限的人文课程不能使护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相互渗透,护生很难从人文角度理解护理过程中的健康理论。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群体,如果护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不能与病人有效地交流沟通,必然会增加医患矛盾,因此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人文教育激发护生的人文兴趣,拓宽护生的人文视野,启迪护生的人文思维,提升护生的人文境界,使护生今后能真正从“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开展工作。
3.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具有50多年培养护理人才历史的爱丁堡大学在本科护理教育中突出“符合实践”理念,课程设置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严格按照“符合实践”的教育理念,将临床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之中,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加强了护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7]。而我国“三段式”教育模式造成了专业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脱节。护理教育应该实行“渐进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护生及早接触临床,不仅增加实践机会,还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同时学生接触临床,不但增进了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今后我国护理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护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护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场所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型医院,还要加强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培养护生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的实践能力,将来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样护理服务才能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4.建立符合国际护理标准的教学体系。1986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发布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1998年又对该标准进行了完善。之后,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陆续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护理学教育标准。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同,上述国家课程设置模式总体特征是将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因此,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模式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势在必行。因此在本科护生培养方案中除了构建符合国际护理标准的教学体系,还应该充分体现涉外护理的特色,培养学生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和工作能力,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也更能适应国内外医疗、护理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国外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建立和国际护理教育标准接轨的基础上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总之,通过系统高等护理教育,使护士在今后预防疾病伤残、维护人体健康和提供舒适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供高质量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护理服务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让社会公众清晰地看到并承认护理学在维护人类健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