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哲学类论文 » 正文

群众路线哲学理念依据分析

2021-4-9 | 哲学类论文

本文作者:高伟茹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世界观,通常是指那些支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原则里所体现的对于世界、事物及人生种种问题的根本看法。这些看法并不一定成系统,也不必上升到理论形态,有时对于一个人甚至是并未自觉意识到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人都有世界观,都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的某些观点和信念。而哲学所讲的世界观是指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这种观点是自觉的、成系统的,即形成体系的理论。因而,从形式上来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内容上来说,哲学是利用科学发展的成果,在总体上论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就是要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互相关系的研究中提出正确的根本观点。这一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有一个处世、待人的正确的态度、观点和方法,即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的观点就是世界观的根本观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问题就是世界观的根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到,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理论也就是认识世界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同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广泛意义上的认识论是关于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规律的理论。因为,人们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状态去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服从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所以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规律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在根本上就是同一的,广义的认识论也就是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世界的最高层次的理论之中,认识论与世界观是同一的。所谓方法论也就是关于如何运用客观规律以便自觉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是方法的本质、特性的理论。方法就其功能来说,是人们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工具、途径、技术。方法也有不同层次。哲学是关于最一般的方法的理论。作为最高层次的哲学方法,是关于如何理解、掌握和运用那一切具体方法的理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基本原则,即如何对待和处理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并以此指导人类去正确地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论也就是认识论、世界观,它们是同一的。

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2]610恩格斯上述论证也同样说明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由意识与外部世界必须统一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哲学理论反映这一事实,就必须把认识规律、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看作在本质上同一的规律,即把认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统一起来。如果认识论不同时具有世界观的性质,它就不能成为指导人们正确进行认识活动的科学理论;如果世界观不同时具有认识论的性质,那它就不属于科学性质的哲学理论;同样地,如果方法论不以世界观、认识论所揭示的思维与外部世界共同遵循的规律为内容,它也不能成为科学性质的一般方法理论。所以说,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这一事实,是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地客观存在着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实践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真正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作出的一项伟大贡献。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第一次奠定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那么实践为什么能够把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呢?这是由实践的性质决定的。实践是主观与客观转化的桥梁。实践是主体与客体联系的纽带,是存在与意识统一的中介。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揭示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目的,运用相应的物质手段,把客观对象改造成为符合主体需要的物质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观念的东西经过物化变成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客观对象经过意识活动转化为观念的存在。实践过程也就是由主观到客观,由客观再到主观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实践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力改造客观对象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揭示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既表明对象的客观性,又表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作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客观对象,这种对象必须是在人的意识以外的存在,如果它不是在意识以外存在,那就可以由人在观念中去任意构造自己所需要的对象,没有实践的必要了。另一方面,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的,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依照主体的需要去改变客体的存在性质与状态。如果客观世界不经改造就能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没有从事实践活动的必要了。人们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意识所具有的创造性正是以人们的实践,这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为基础的。所以,实践必须是意识的能动性和对象的客观性的统一,这两个方面失掉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有人的实践活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后,就始终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体党员,并且利用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29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将人类认识规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4]297这个认识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他还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类,而在实践多种形式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他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出发,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得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932这一科学论断。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学说,证明了毛泽东同志非常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也证明了人类社会运动及其发展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因此,尊重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持久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永远前进的推动力量。毛泽东思想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