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信贷管理论文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从贷款主体看,个人贷款比重逐年上升。按照贷款主体可将贷款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城镇居民、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贷款,另一类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十一五”以来,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2011年末达到了22.52%,比“十五”、“十一五”期末分别上升12.6、2.0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从企业贷款类型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呈上升趋势。2011年末,乌海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27.8亿元,比年初增长26.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18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贷款增速28.6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39.29%,高于上年同期4.33个百分点,在稳健货币政策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呈高速增长态势。中小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保部分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得到充分信贷支持。
从贷款投向看,加大民生领域贷款投放力度。一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为新亮点。2011年,乌海市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全年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8771套,为确保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辖内金融机构尝试开办了经济适用住房贷款业务。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42万元。二是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6744万元,比年初增加694万元,增长11.47%,微利贷款项目占小额担保贷款余额的85.95%,信贷对微利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已成为乌海市金融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手段。三是涉农信贷持续增长,积极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近年,乌海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1275万元增至2011年的36.29亿元。四是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十一五”以来,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支持低碳经济作为信贷重点。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贷款余额15.98亿元。
从信贷产品种类看,满足了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工行乌海分行在全区工行系统中第一家办理银团贷款包销承诺函、第一家办理无银行信用支持信托理财业务、第一家办理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业务,2011年还先后办理了全行首笔国际信用证开征,首笔“网贷通”、首笔商品融资和首笔股权并购贷款等新融资产品业务。农行乌海分行建立转贴现、融资租赁、信托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国际业务、煤炭整合主体等六大项目库,强化重点客户名单制管理。2011年成功办理全区农行首笔2亿元国内信用证业务,成功办理了全区农行首笔电子银行汇票业务,金额100万元,实现了金融产品的创新。2007年,建行就开始尝试从非信贷表外业务来解决大中企业的融资需求,引进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收购企业的股权,但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约定一定的收益,到期企业购回其股权的一种信托理财融资。从2007年至今,建行乌海分行通过信托计划发行,累计为大企业融资30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
(一)存与贷的矛盾———资金外流,信贷投放不足,造成存贷结构失衡。由于产业结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乌海市很难寻求到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难以抵制信贷投放的冲动,不得不寻找信贷投放的新途径。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区域投出信贷资金69.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43%,高于同期7.2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0.24%,高于同期8.84个百分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出于规避风险和选择优质客户的考虑,对资金配置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邮储银行在改革后信贷业务发展仍然缓慢,存款和存款增量分别远大于贷款和贷款增量,资金“抽水机”依然在攫取有限的金融资源。从2005年至2011年全市存贷款变化形势来看,考虑银行机构剥离、核销、置换等多种因素,存贷差也由2005年的25.98亿元扩大到168.83亿元,信贷投放不足引起存贷市场结构严重失衡。
(二)大与小的矛盾———信贷资金向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需求受到制约。近年来,由于乌海市大型项目建设和投资有限,国有商业银行逐利倾向明显,风险控制要求增强,导致银行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趋同,差异性很小。对所谓优质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多头授信问题突出,贷款越来越向辖区部分尚处优势地位的企业和行业集中,特别是大额贷款向优势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集中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监测,2008年至2011年,乌海市5000万元以上贷款大客户从23户增加至72户,大客户贷款总额从40.29亿元增加至181.58亿元;5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从57户增加至292户,贷款从45.8亿元增加至222.87亿元,信贷资源配置倾向于大客户、大项目。信贷资金向“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信贷资金过分向“大户”集中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当期效益,但当政策及市场因素发生变化,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减弱,企业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波动,信贷风险积聚,从而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地区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在“大客户”,客观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抓大放小”的结果是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发生严重偏差,风险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制定科学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策略,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
(三)新与旧的矛盾———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传统垄断行业,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乌海市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小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性的问题相当突出,虽然近年在产业转移、升级等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但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焦、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目前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受到严控,金融机构更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益最大、风险相对较低的领域,而且乌海市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多方面因素使乌海市信贷投入集中度高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信贷资金大量流向煤焦、交通、化工、建材等传统垄断行业,四行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8.83亿元、34.44亿元、33.34亿元、16.92亿元,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4.12%,四行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13.23%,新增贷款客户集中度偏高将会助长企业的投资冲动,信贷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对接续替代、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却显得较为薄弱,没有针对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信贷产品来满足这类小企业的信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