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学思维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陈婷婷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体育部
如果生活基本条件欠缺,人又不去进行运动,其身体的健康就不会有保证。荀子的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健康的身体与运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运动可以健身,不运动可以伤身。当然,这里强调的运动是适当的运动。“三位一体”的整体锻炼观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提出了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如荀子就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由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则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由这样的思想理论出发,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健身方法———导引术就产生了。它是一种将肢体运动、呼吸及自我按摩三者合为一体的身体锻炼方法。导引术的整套动作是以行气为基础。“行气”即呼吸运动,是人类生命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及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之一。古人称之为“吐故纳新”。[1]就是宇宙间的空气与运动于体内脏腑之间的气,两者在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古导引从朴素的整体观念出发,设计与编排其锻炼技巧。比如,引颈与伸腿、上攀与下蹲、躯体前掷与后却、堰仰与俯卧,立势与跪势,胸腹运动和腰背运动,踢腿和蹬腿,侧腿和转腿,左肢和右肢等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浑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脏腑、血脉、表里等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体育要与音乐相结合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认为,为增强体育的愉悦性与艺术性特征。他提倡一种以音乐和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体育健身方式。这种健身方式就是古代的“乐舞”。荀子的这个思想主要源于周代的基本治国理念。因此,他对以陶冶人的心智为主要目标的乐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荀子•乐论》中荀子指出了乐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很强调乐舞在人身心健康的过程中的作用。他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一方面,人们的性情可以通过乐舞来陶冶即“志意得广”;另一方面,人的形体健全生长也可以通过乐舞获得“容貌得庄”;同时,人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还可以通过乐舞活动增强,即所谓的“行列得正,进退得齐。”实际上,荀子所讲的乐舞主要指的是现在的健美操。
思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我们这里强调的西方古代主要是指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以城邦形态存在的,因而不会产生东方大国的高度中央集权,民主的思想易于传播,民主的制度易于形成,思想易于交流和多样化发展,作为理性学科的哲学,在宽容的政治氛围下,易于培育。为此,古希腊产生了许多著名哲学家,如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不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后世,而且他们从哲学角度去阐述体育本质的思想,是希腊人文体育传承到现在的重要原因。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高尚同等重要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维特征就是:精神与理念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但他们并不排斥物质现实的客观性,没有把身与心、灵与肉绝对割裂开来。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古希腊的三个著名的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体育的见解。苏格拉底对身体健康很重视,他认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不仅要品德高尚,要拥有美德与智慧,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苏格拉底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依赖两个条件:强健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本着唯心主义的立场,告诫人们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锻炼身体”,因为身体是精神的奴役。“为了获得精神的解放,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身体”[3]。
柏拉图认为,心性的修养、美德的培育和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促进的。通过身体的锻炼,不仅让身体变得强壮,而且还能培养人们勇敢、坚韧的心理品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类是由灵魂与肉体紧密结合的生物组合。肉体是灵魂活动,因此,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康。人类要保持健全的身体状态,就必须加强身体的锻炼。体育与音乐要相结合,促进身体与灵魂的协调发展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推行民主政治改革,使雅典成为当时欧洲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和繁荣的城邦国家。发达的经济和较高的文化,要求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活动家;既要是“道德高尚者”,又要是“身体健全的人”。所以,一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主张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苏格拉底主张利用音乐和体操来塑造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柏拉图对体育与音乐两项教育规定了实施步骤,并指出“教体操之前应先教音乐”。他认为,音乐和体育分别是人类爱智和激情两方面的组合。单纯的体育锻炼容易使人性格粗暴而缺少柔情,单纯进行音乐文艺创作的人容易变得软弱而缺少力量,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可以让人获得快乐和舒畅。因此,他提倡用比较柔和的体操练习来替代为了某种目的而强调的体育竞赛训练。
公民要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苏格拉底平时很注意进行身体的锻炼,他亲身体会了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身体越健康,工作就越顺利。他认为通过身体的锻炼,才能让力量与肉体的美展现出来。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一生从未表现出力和美来,那将是这个人一生极大的悲剧”。[4]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公民为了保护国家而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在他看来,个人的健康状况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作为国家护卫者的公民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体育锻炼直至一生。亚里士多德为人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脱离母体后的婴儿,要注意运动;第二阶段是儿童发育期要注意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发育;第三阶段,青年人阶段要把体育锻炼与美德培育结合起来。[5]
近代哲学是指15世纪~19世纪40年代这个阶段。在中国,我主要选择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的观点。王守仁论人的身心关系是以心为主的,他在《训蒙大意》中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不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宙动,无耳目口鼻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谓之身”。而近代西方哲学则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代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它进一步解释了身体与心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因而大大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