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病理学论文
作者:赵时梅 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市场的发展,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备各方面素质,成为综合性医学人才。相关资料表明[1],医学生中自学能力差者占30%,文字表达能力差者占65%,信息处理能力差者占60%,创新精神与科学气质差者占80%,无课外阅读习惯者占90%,这显然不是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把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旧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新观念,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综合技能,培养他们如何进行科学思维及广泛应用知识的能力。然而,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的人格。天津大学宗文举等[2]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的教师“应该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够鼓动人心的口才,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颗热情的心、年青的心,有着温和的性格及强烈的责任心等”。因此,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更好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病理学实践课是培养医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教学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笔者采取了以下操作方式。
设计观察指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实物标本的观察,只有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懂得形态改变的实质[3]。为了使学生对形态结构获得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学会观察大体标本成为病理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们在医学学习生涯中,病理学是他们接触疾病的第一门课程,之前学习的都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组织解剖结构,再者,我们给同学们呈现的大体标本均经过10%福尔马林液长期浸泡,颜色、质地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故而同学们乍一看到这些大体标本,很茫然,不知从何看起。对此,笔者在实践课伊始,即告知学生:经过10%福尔马林液浸泡的标本,较新鲜组织颜色变浅、体积稍小、质地变硬,出血灶则变黑,并制定精确、客观指标,使学生直接按具体的指标去观察。这些指标的设置,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观察思路,消除学生观察标本时无处下手的困惑,降低了观察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采用类比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病理实验课堂中,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采用类比式教学法,即把相同或相似的病变标本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点[4]。比如把胃溃疡病和溃疡型胃癌标本同时呈现给学生,引导其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二者相似不相同的变化。经分析得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酸分泌增加,或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导致胃黏膜缺血、坏死,从而形成溃疡,此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平坦。由于胃蠕动的方向性,可见溃疡贲门侧较深,幽门侧较浅。又由于溃疡有瘢痕形成,牵拉周围黏膜组织,使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溃疡型胃癌则因癌组织部分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此溃疡不规则,比较浅,底部凹凸不平。由于癌组织浸润生长,常破坏血管,故常见癌肿及周围黏膜继发性出血。再比如:把2个鼻息肉的标本展示给同学,一个标本颜色灰白,质地较硬,而另一个标本则色白有光泽,质地稍软,切面见囊状结构。让同学们分析解释同一种病为什么表现出不同的外观质地?经分析,同学更深切地体会到疾病变化的多样性。二者同为一种疾病,都为增生性炎症,但增生的细胞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经此训练,既让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从机械记忆转变为记忆性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今后护理工作不单纯是打针发药,更重要的是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出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及预防工作。鉴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常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给学生展示一个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标本,学生们按前述指标观察标本后,提问“肺动脉血栓栓子主要来自于什么部位?”学生回答后,再问“什么情况下,下肢深静脉容易形成血栓?”当学生考虑到下肢静脉炎和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形成血栓时,接着又问“临床应怎么预防?”此时引出临床应注意抗凝治疗及尽早鼓励病人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和踝关节的背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及时应用下肢静脉泵或穿弹力袜等,以防止血栓形成。这样,通过步步引导,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制定出配合医生做好预防工作的相应护理措施。再如:当同学们观察一个脑出血标本后,问“一轻症脑出血患者,总担忧着脑中的血块取不出来,情绪低落,不积极配合治疗时,应该怎么做?”问题一出,学生们可能很迷惑。这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手臂或下肢不注意碰伤至皮下出血时,皮肤瘀斑的消散情况。此时,学生们就会想起少量流出血管的血液最后可通过溶解吸收而消失。由此学生就可用此知识向患者解释,解除病人忧虑,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用此方式教学,既体现了病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注意的是:教师在设问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表达、协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病例讨论是实践课中最精彩的一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病例讨论的实施,不仅需将所学的病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需把学习过的基础理论与病理及临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常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从资料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尤其是归纳、推理能力。讨论时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讲解自己分析的具体步骤、过程,推理的依据,面临的疑点,最终的结论。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纵横驰骋”,无论观点如何,尽可能发现并指出每个学生观点中的合理部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鼓励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互动。从而学会借鉴、吸收他人观点,完善自我的方法[5]。讨论结束,总结时应重点讲解如何剖析病例,而不是单纯地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病例讨论中适用的普遍方法:如逆推法、顺推法,不能忽略提供的阴性结果等。如此病例讨论,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熟悉了如何运用各种思考方法剖析一个病例,这对学生今后临床实践中思维分析力、判断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另外,在积极踊跃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完成病例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树立了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高职护理教育是以“能力为本”,培养面向临床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通过转变观念,在病理实践教学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环节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协作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