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中医文化论文 » 正文

传统中医文化的影响

2021-4-9 | 中医文化论文

作者:邓翠荣 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医与良相同论,说明中医在古代得到老百姓较高的认同。不仅如此,传统中医文化在当代社会也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在港澳台地区,中医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如在香港,香港东华三院的综合性医院内设立有优质中医药中心,为香港民众提供优质中医服务。香港博爱医院致力于推动中医服务发展,与医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2所全新中医临床教研中心,自资开办了5间综合专科诊所及10部流动医疗车,积极组织各种中医养生展、中医义诊活动等,服务覆盖港九新界各区,深受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信赖。孔宪绍博士伉俪的中医药博物馆作为香港首家中医药专题博物馆,通过展示与香港中医药有关的内容丰富的文物、图片、实物等,介绍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澳门自回归后,其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正逐步建立、完善,为保障居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澳门中心”挂牌揭幕仪式于2007年6月在澳门举行。该中心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人才与知识优势,结合澳门优越的国际平台,建立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培训国际型的中医药科研和管理人才,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使用中医药的历史比港澳地区还要长。台湾的“中国医药学院”1966年就设立了中医学系,至今已有毕业生3000余人。近几年,台湾与大陆在中医药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如2007年签订了“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同样,传统中医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很广泛。早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日本尊其为“东洋医学的宝典”,并形成了“汉方医学”。

朝鲜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韩医学”,英译本《伤寒杂病论》译者认为其可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欧几里德原理在几何学中的地位相媲美。到了近现代,由于华侨对中药的需求,海外中药市场兴旺。在抗战前,药材占我国出口的第二位,仅次于蚕丝。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第一个《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美国现在中医诊所约有5000个。在英国,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经常使用中医药,每年在中医等传统医疗方面的消费开支达1.3亿英镑。2008年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主要学习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在德国,有四到五万人从事中医工作而且还不是华人,德国慕尼黑大学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所。东南亚国家如泰国于2009年由泰国国王正式签发了中医立法文件,泰国卫生部把中医药列入疾病治疗辅助医科,并列入《国家从医条例》。东欧国家如捷克,有以针灸和推拿为主的中医药服务,在捷克行医的人员几乎都来自中国,2009年该国有10万人曾经接受过中医药方面的服务。中东国家的伊朗也与中国建立了中医方面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学习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文化在文化统战中的作用

文化统战工作应基于大文化、大统战理念,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1]。传统中医文化恰恰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能增强海内外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引导作用传统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医乃仁术”,这个“仁”就是儒家的“仁”。孔子把“仁”作为人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国家君王要“施仁政”,所有人都要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的思想为大众所普遍接受,能引导人们避恶向善、讲究礼仪,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理是一样的。中医倡导“天人合一”的医学价值观,如《灵枢•邪客》说的“人与天地相应也”,与道家倡导的“道法”是一样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要人们善待万物种类,尊重生命,对人宽容友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运动规律,反映了道教中和谐、平等的思想,所以《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医很讲究一个“和”字,如《黄帝内经》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邓翠荣: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体。人体内部的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合的。如《素问•宝命个形论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人为贵。”《灵枢•玉版篇》也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认为人在天地间最为尊贵,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样的。中医的人文精髓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人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写照。

(二)传统中医文化的凝聚作用传统中医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繁衍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已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之中,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包容、发展、创新,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所接受。中医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汉以后的中医融合了儒、道、佛的精华,从儒家那里接受了伦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医德规范,从道家那里接受了养生思想。同时中医也对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产生影响,从而成就了儒医、道医和佛医。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在不同朝代又融合了匈奴、女真、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荔枝核、檀香等,渐为中原医家所采用,中医也被一些少数民族接受并融合形成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维医、蒙医、藏医等。中医并不排斥外来医学,如在西医传入我国后,清朝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撰写了《医林改错》,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和治疗体系。古人云“有容乃大”,中医文化正是因为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它历经不同文化的冲击而保存下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中医仍为主流医学。在元代,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成为医学祖神,供奉于三皇庙,由医家专司祭祀。清朝由政府命令编纂的《医宗金鉴》是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中医书籍进行校订、编辑而成,包括医学理论、方剂、针灸等内容,是清朝太医院医学生的教科书。现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医热”,其影响逐渐深远,也证明了传统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中医文化也在长期的融合中因民族的认同而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文化认同表现在许多人移民到了国外,仍然信赖中医,在生病时仍想到中医,并把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带到国外,服务于广大同胞,也服务于所在国的人们。他们对中医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和认同,由此可见,中医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