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运动损害论文 » 正文

篮球运动损害防范手段

2021-4-9 | 运动损害论文

作者:王建玲 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阶段的14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2.0岁,身高1.81-2.31米,平均身高1.978米。

1.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依据运动医学专家建议,设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并通过相关专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根据不同情况,对运动队队医、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访谈。损伤调查时限为篮球运动员进入职业队训练至参加全运会比赛,对运动训练和比赛影响非常轻微的损伤(如小面积皮肤擦伤等)未统计在内。损伤诊断名称及标准均依照曲绵域等主编的《实用运动医学》[3]。运动损伤统计依据运动员的医疗档案、队医和运动员填写的问卷、访谈等综合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伤病位置情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的12支队伍144名运动员前锋31名、中锋20名、后卫21名有运动性伤病,提示前锋运动员更易发生运动性损伤,更应当注意运动护具的佩戴和准备活动的充分进行等,而中锋和后卫则表现相近的运动损伤人数(见表1)。2.2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组织情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2支男子篮球队伍144名运动员中113人次受伤案例,在113人次受伤案例中组织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从多到少的发生组织分别为关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皮肤、骨、滑囊,提示队医和教练员应当多注意男子篮球运动员关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5个方面的运动损伤,以此减少整个队伍运动性伤病的发生率,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见表2)。2.3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原因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的60名受伤运动员有4个方面的受伤原因,其中29名运动员发生于专项训练、26名运动员发生于比赛、3名运动员发生于体能训练、2名运动员发生于其它原因。目前,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防治运动损伤的重点应当集中于训练和比赛两个方面,91.67%运动损伤发生于训练和比赛过程,而体能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其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比例较低(5%)(见表3)。2.4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治疗效果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60名损伤运动员经过治疗表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其中28名运动员表现出明显好转的特点、28名运动员表现出好转的特点、3名运动员表现出无效的特点、1名运动员表现出加重的趋势。说明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后治疗整体效果较好,约93.33%受伤运动员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见表4)。2.5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损伤防治意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篮球全部参加比赛的144名运动员有101名运动员在比赛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0.14%),有104名运动员在训练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2.22%)。并且,此次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员佩戴运动护具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3讨论

3.1运动员伤病发生情况分析本研究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前锋位置居多,而中锋、后卫位置的运动损伤发生则显著低于前锋位置,且本研究发现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约为41.67%。本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既有相同也不同的结果。Krinsky等[4]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比赛过程的运动损伤发生率高于训练过程。但是,Meeuwisse[5]等对加拿大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44.7%的篮球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运动伤病,中锋是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位置、后面分别是后卫和前锋,且以前有过运动损伤史运动员的伤病发生率更高。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它学者的研究也存在着差异。姚鸿恩等[6]对篮球运动损伤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患病率为36.40%。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41.67%远高于36.4%,后者研究为1993年的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而本研究为近期的运动损伤调查结果,其中原因可能为我国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和激烈程度的增加。

此次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参加运动员有113人次受伤案例,从多到少的发生部位分别为关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皮肤、骨、滑囊。此研究与其它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Krinsky等[4]对NBA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了研究,发现58%的运动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有关、42%的运动损伤与内侧半月板有关。Dane等[7]曾报道了土耳其329名男性和127名女性、年龄17-28岁运动员的运动伤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运动伤病没有性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但篮球运动员主要损伤发生部位是足和脚踝,提示下肢力量锻炼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方法。McKay等[8]对6972名女性篮球运动员进行了研究,发现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822%,脚踝、手和膝关节是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部位。Engel等[9]对优秀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所有运动伤病与年龄、身高和其它体格检查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下肢是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篮球运动员比足球运动员膝部韧带损伤与上肢损伤的发生率更高,但篮球运动员比足球运动员半月板的损伤发生率要低,手部运动损伤发生率列各项体育运动的首位。另外,年龄、身高和运动员个性也与运动损伤有一定的关联度。因此,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应当注意关节、肌肉等的运动损伤。

另外,本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由高至低依次为专项训练、比赛、体能训练。此研究与Meeuwisse等研究结果不一致,其研究表明比赛运动损伤发生率是训练运动损伤发生率的3.7倍,而本研究表明运动损伤发生于专项训练高于比赛过程。分析其中原因,可能为两者研究对象的身份不同,我国篮球运动员多数为职业性球员,而Meeuwisse等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另外,体能训练比专项训练和比赛运动损伤发生率低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男子篮球项目的体能训练开展较为系统性和科学性,安排得当相对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我国男子篮球项目的体能训练安排比例较少,次数和时间的少和短可能形成了低运动损伤发生率。

3.2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治情况分析本研究对决赛12支队伍进行了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护具佩戴的问卷调查,发现144名运动员有101名运动员在比赛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0.14%),有104名运动员在训练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2.22%)。其中,2支冠亚军队伍的24名运动员均在比赛和训练时佩戴运动护具,一定程度表明冠、亚军成绩的取得与运动伤病影响小有关。对于运动损伤防治的护具佩戴国内外极少进行此类研究,但是有研究学者进行了其它方面的防治研究。Shambaugh等[10]研究了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和运动损伤的关联度,所有受试对象赛季前进行了对称体重(bilateralweight)、四头肌围度、膝关节Q角、踝关节上翻等指标的测试,对数回归公式分析表明除一名运动员的之外其余运动员皆表现出与下肢损伤的紧密相关性。运动损伤防护应特别注意专项训练和比赛时期,并要求运动员佩戴运动护具是防治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