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运动损害论文
作者:王晓东 单位: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1、(略)
2、(略)
2.1、(略)
2.2、镁的吸收人体对镁的每日需求量约为10-12mmol,一般以每日摄入12-15mmol为宜,其中40%来自食品,以绿叶蔬菜,豆类、坚果及肉类中含量丰富,另外饮水以硬水,如自来水、矿泉水等含量较高。镁的吸收主要在远侧肠道,即小肠和结肠,此外大肠和胃亦可吸收镁。镁主要通过肠上皮细胞被动扩散,迟缓溶解和主动转运三种机制吸收。食物中过多的磷酸、草酸、纤维和游离脂肪酸可与镁结合成不溶性的复合物而影响镁的吸收;肠内镁转运的主要调节因子尚不清楚,甲状旁腺激素(PTH),VitD及其代谢产物25-羟VitD可促进镁的吸收。
2.3、镁的排泄镁的排泄途径有汗腺、肠道和肾脏,前二者排泄量极少,肾脏是镁排泄的主要途径,也是调节镁平衡的主要器官,正常人尿镁排泄量与饮食密切相关,摄入镁较多时,血镁增加,肾小球滤过镁增加,肾小管重吸收镁相对减少,尿镁排泄量增加,以保持镁的平衡,反之亦然。
3、镁的治疗作用
3.1、镁在骨折后的治疗作用镁是组成骨的主要成分之一,镁可以促进骨、牙齿及细胞的形成,是正常骨的细胞间质的形成所需要的元素。镁在骨的矿质代谢中有非常关键的调节作用,与Ca调激素亦有关系。镁不足可刺激甲状旁腺素(PTH)分泌,促进骨吸收。镁增强靶组织的敏感性以及激活VitD代谢,是帮助、促进钙吸收的重要元素,镁缺乏则可改变钙的代谢及钙调激素,补充镁可改善骨矿质密度。Fatemi等(1991)对26例正常受试者低镁膳食研究结果表明,轻微的镁缺乏能损害矿物质平衡,是容易出现骨折的危险因素。所以,治疗骨折不仅需补钙应同时补镁。
3.2、镁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人体内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肌肉及心血管系统方面,Mg2+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因Mg2+具有类似箭毒作用,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及乙酞胆碱的释放和运动终板对乙酞胆碱的敏感性。Mg2+对中枢神经也有抑制作用,在血浆中镁达10毫克当量每升时,就有催眠及麻痹作用。深键反射消失,若浓度更高,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在心血管系统方面,Mg2+直接抑制房室和心室内传导,并降低心肌的应激性,经生理实验证明,当血浆镁在5-10毫克当克/升时则出现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若浓度达22-44毫克当量1升时,则心肌停搏,同时镁还使外周小动脉松驰,血压下降等。
3.3、镁在肌肉损伤中的作用镁它参与体内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包括骨及细胞的形成,与神经肌肉和心脏功能有密切关系。一般成年人每日对镁的需求量,男性为350毫克,女性为300毫克,如果缺镁,可导致肌肉无力,耐久力降低。由于运动,特别是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大量消耗体内的镁,从而降低肌肉的活动功能,甚至还会发生抽搐、痉挛等。镁缺乏可诱导骨骼肌细胞发生一系列生化,电生理及形态学的异常变化。镁缺乏可能与肌细胞以及肌纤维的损伤有关。镁缺乏的大鼠肌细胞内氧自由基以及硫代巴比妥反应物质(TBARS)浓度增高,表明细胞内肌浆网和线粒体结构遭到破坏。而肌浆网的完整性被破坏将导致肌细胞内钙平衡失调,从而进一步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4、补镁与高镁的毒害
4.1、补镁方法及用量补镁方法及用量健。补镁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食补法:坚果、豆及海藻含大量镁,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花生、芝麻、海带、苦扁豆等。第二种是服用镁剂法,常见镁剂有硫酸镁和天门冬酸钾镁,健康者保健用量参考德国人口服标准,成年男性350mg/d,女性300mg/d,孕妇400mg/d,乳母450mg/d。由于镁有缓泻作用,应逐步增加剂量达到标准。同时,补镁应与补钙分开,把镁加在含蛋白质的食物中可以提高吸收率。
4.2、高镁毒性在无肾衰的情况下,镁严重的副作用是罕见的。口服补镁能引起轻度副作用象腹泻和腹部痉挛。运动后不能马上补镁,避免引起胃痉挛。在静注镁治疗期间,当血浆总镁达3.5-5mmol/L时会出现早期病态,包括呕吐、恶心、温热感、脸发红、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其它心律失常、嗜睡、复视、言语含糊及虚弱等,仅在极高血浆镁(5-15mmol/L)浓度时,发生反射减弱、肌肉麻痹、呼吸停止和心搏停止,当存在低钙血、高钾血和尿毒症时,镁的毒性被恶化。葡萄糖酸钙可作为镁毒性有效的解毒药之用。在大量运动后,不应大量的补镁,特别是不能直接注射镁制剂,防止引起高血浆镁而中毒。
5、小结
镁在运动损伤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在治疗与预防人体骨折、肌肉损伤抽筋、运动中神经系统的恢复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因为,引起寻求捷径好逸恶劳的心理,妨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由于体育成绩转变为硬性指标而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重武轻文”现象严重存在。作为学校中的一个比较小而且特殊的群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重视体育成绩而忽略必要文化课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第三,体育特长生人数激增,大量非体育特长生的涌入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非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只要达到及格水平,这些学生可以凭借相对良好的文化课基础获得更大的升学优势,许多真正特长突出的学生却因文化课成绩薄弱遭到淘汰。虽然上述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选拔机制的公平性,但是,从客观上看来,却为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