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艺术教育论文 » 正文

论艺术教育的转变过程

2021-4-9 | 艺术教育论文

作者:盛寿永 单位: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

在美国,由于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从30年代起,学校艺术教育就越来越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自由表现能力。杜威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强调儿童创造力的同时,一种实用主义倾向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许多地区,视觉艺术教育只强调学生对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的把握和训练,目的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设计和制作打好基础。至40年代和50年代,这种倾向进一步发展,艺术教科书中出现了“日常生活艺术”条目。事实证明,这种实用主义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艺术技巧和扩展他们的视野方面不仅没有多大帮助,而且造成很多障碍和危害。20世纪上半叶,艺术教育在美国大略包括以下情况:一种是强调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学校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培养艺术家,方法是通过学校、课程、论文等各种途径;一种是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讲座培养受众对艺术的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博物馆的座谈会、公共演讲会、批评家在广播及书刊中对艺术的介绍来进行;一种是强调艺术史的系统教育,了解艺术在一系列阶段的特征和每个艺术家的贡献,这种强调“系统研究”的艺术教育,只在大学生中进行;一种是培养艺术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各种艺术教师,其课程包括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

这一时期,世界上流行两种艺术教育观,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的意义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提供和替代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好处: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不仅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学的更自然更愉快。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际能力、表现能力、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思潮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这之前流行的两种主要艺术教育观的综合和超越。通过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提炼,加之这一时期许多艺术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对知觉问题、交叉文化问题的系统和精密研究,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的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全面的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艺术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或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自此以后,艺术教育将不仅包括学习艺术创作,还必须融合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当然,其它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也都适度地融合进去。综合式教育不仅使艺术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多元交叉学科,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它学科的渗透。例如,在1977年,美国出现一份题为《回到我们的感觉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的国情报告,这一报告提出15条提议,这些提议主要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只有艺术变为每个学生在校内外及各个学习阶段上学习生活的核心时,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1987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发布了另一个报告,题目是《走向文明:关于技术教育的报告》,这一报告把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到人类文明迄今取得的所有富有意义的成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批评性评价的基础上做出自我选择的能力。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出台》,这一标准制定出每一个美国年轻人最起码应该掌握的艺术知识和创造能力。它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备的教育。同样,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得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更重要的是,《标准》还确定了今后的艺术教育绝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学习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包括了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艺术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由此看来,艺术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的社会中,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和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愈加健康、茁壮,就越具有凝聚力,人际关系就会愈加和谐,人格发展就会愈加全面,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愈加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就越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得到重视和提高,在实践上,艺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纵观国内外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它的产生绝非偶然,也绝不是某个人的意志,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社会文明建设需要艺术教育社会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文明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精神文明表现为公民整体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两个文明不是单独存在、毫无关联的,而是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共同发展,共同构成社会文明进程。社会文明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作为文明的承载者、创造者,人的文化水平、知识经验、思想道德修养、规范操作等对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科学实践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知识经验授受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阅读小说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观赏建筑、工艺、绘画、雕塑,能够感受和认识其中的历史知识。艺术也以意向的形式包含了道德伦理,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如艺术中肯定的形象可以鼓舞受教育者对美的热爱,否定性的形象则激发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使受教育者对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掌握更加自觉,在操作规范方面受到训炼。这都对社会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产生积极作用。且由于艺术的意象性特征,这些知识经验、道德伦理、规范技能是融化在意象中的,就使艺术教育的传递方式具有一种普遍的可接受性,避免了单纯的知识或智力教育的外在性和强制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