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运动培训论文 » 正文

口运动训对早产儿的影响

2021-4-9 | 运动培训论文

作者:高鹃 靳铁霞 彭爱霞 丛丽娟 单位:东莞市东华医院

1(略)

2方法

2.1干预方法对照组患儿在不能经口喂饲情况下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鼻饲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口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口运动训练方法参考李君等[5]及权戈等[6]报道的脑瘫患儿口运动训练方法,根据新生儿特点稍作改动。

2.1.1口腔感觉刺激为增加患儿口腔感觉,护士食指戴上清洁消毒的指套(可以用一次性塑料薄膜手套代替)根据患儿的体质采取适宜力度对患儿口周、双唇、舌、牙龈、颊黏膜及咽岬部做点状按摩,每日2次,每次2min。

2.1.2口面肌群运动训练为增强患儿口轮匝肌、颊肌和咬肌的功能及运动协调性,护士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按摩双侧面颊肌,指尖反复按压唇周、面颊肌;用手掌和手指自患儿口周围向口作有节律性的坚定、温和的触摸;拇指和食指提拉唇周皮肤,每日2次,每次2min。

2.1.3舌肌运动训练为增加患儿舌对食物的控制能力,防止食物过早通过口腔,导致吞咽前误吸,护士戴上清洁的指套或薄膜手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患儿的舌体,进行左右、上下运动,然后松开舌体,使其恢复原位,反复进行,每次2min,每日2次;用压舌板或食指对舌中央部位施行反复按压,每日20次。

2.1.4吞咽能力训练为增强患儿吞咽反射,诱发吞咽动作,提高吞咽力度,避免因吞咽反射减弱或延迟所造成的吞咽前吸入,护士洗干净双手,戴薄膜手套,用食指指腹碰触舌的中部,对舌骨施行触压,向下压舌4~6次,1~2次/s,停顿数秒后再重复做,每次2min,每日2次。

2.2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患儿从出生到完全经口喂养(无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时间,无吸吮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为:患儿经口吃奶吸吮有力,能及时吞咽奶液,无呛奶及吸吮时无血氧饱和度下降[4]。

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AS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3结果

对照组患儿从出生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较干预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吸吮吞咽功能障患儿经口运动训练干预,可以缩短其从出生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见表1。4讨论为使早产儿得到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喂养是护理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要为早产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临床工作实践中常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早产儿病死率,但持续2周以上,由于肠道缺少食物刺激,胃肠激素分泌减少,肠黏膜绒毛变短,酶活性下降等,可导致胃肠道结构和功能丧失;且肠外营养是一种有创治疗方法,价格昂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6]。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弱,一般需要管饲法喂养[7],由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需要依靠吸吮功能的成熟,早产儿有效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36周才能成熟,在此以前喂养则可能引起误吸或呼吸暂停,而吞咽、呼吸相协调的吸吮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达到协调[8]。口运动训练主要是通过组成咽部和食管的各肌肉的运动锻炼,增强这些肌肉收缩和松弛的力度,改善其同步协调性[9]。早产儿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通过触觉刺激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使口运动功能,特别是非营养性吮吸正常化,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本研究对有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早产儿进行口运动训练干预,与未采取口运动训练的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早产儿在达到经口喂养的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口运动训练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有效,能明显缩短有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早产达到经口喂养的时间。有研究报道非营养性吸吮也能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8],但本研究受样本量限制,暂未设立非营养性吸吮组及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运动训练组,这是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笔者将继续收集病例,探讨适用于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的护理措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