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电影市场论文
作者:桔生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以后,各行各业掀起了巨大的改革浪潮。电影界也是如此,许多同志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想法、思路和方案,其活跃程度是近几年所没有的。这无疑是好事,因为改革虽然不是群众运动,却是一场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进步或跃进运动,脱离群众的关心、热情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这种热情理应受到保护、鼓励和爱护;但反过来说,也正因为改革不是一场群众运动,就要求我们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千部应走在群众前面,不能做群众的尾巴,否则改革容易失去正确的方向,群众的积极性也容易受到挫伤。
改革是一场有领导、有组织的社会进步运动,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自身命运的理性选择,这种理性色彩首先体现在对改革的目标的理性确认上。小平同志讲过“摸着石头过河气这是从改革事业的总体过程来说,不能等到所有问题都想清楚之后再去改革,那样做既不可能(改革毕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会贻误战机;即使如此,小平同志也不是提倡盲目改革,而是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总方针,这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这正是“河”对岸的登陆目标,改革没有这个总目标和总方针是不行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各行各业应根据这一总目标、总方针制定出本行业的具体目标歹以实现这一具体目标为核心构思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这样才能在形式和方法上保证改革取得成功。
从电影界目前的情况看,这个间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感都比较突出,一方面,无论制片行业还是发行部门,改革的积极性都很高,想出了不少方案,有一些已付诸实施:另一方面,电影改革的目标模式尚未建,缺少判断这些改革方案正确与否的理论和实践人,从而使一些改革想法和行为看上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比如,有的同志呼吁将电影重新改为事业单位,认为不如此电影无法摆脱经济危机;有的同志主张制片企业搞股份制,认为只有这样制片企业才能有活力,有的1可志争做独立制片人,公开买厂标并宣称这是一种改革探索;有的同志开办国家计划外的制片公司……几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这些方案、想法和做法是不是改革,或者说是不是中国电影所需要的改革?这个间题却极少有人去问、去惫去讨论。这种状态潜藏着极大的危险,因为一旦这些目的相左的想法和方案变成现实,很可能使森弱的中国电影雪上加霜。改革需要试验,但试验不应该是无目的的或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它的目的在于为实现最高目的寻找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与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为改革而做的试验都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改革的目的。舍弃或忽视了改革目的的试验是危险的。
电影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间题是什么?这是电影改革思考中的第一个间题,也是带根本性的间题。回答这个间题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从制片厂的角度看,同题主要在于经济负担沉重,相当一部分制片厂亏损,有的厂负债累漂,早已资不抵债,只是由于国家保护,才没有破产.从发行放映的角度看,经济间题也相当严重,纯粹依靠电影收入已很难保证腻利,往往被迫从事其他产业以弥补主业收入之不足,而且有的单位副业收入已远远超过主业,从社会影响力来看,观众人次大幅度下降,说明中国电影日见衰微,外来(包括外国和港台)影片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以致于有的地方不顾国家规定,搜自放映走私影片牟取暴利……概而言之,中国电影的问题以经济的形式强烈地表现出来,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间题,因为将上述问题简化之后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完成自身的最高任务—为人民服务。我们都知道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电影的最高宗旨,并且时常将这一宗旨挂在嘴边上,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宗旨又常常被忽略,这种忽略有的是有意识的—片面强调电影的某一方面功能,损害了电影的完整性,使之不能正常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是无意识的一一对电影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凭过去的经验甚至想象指导电影,导致主观意愿和实际效果南辕北辙。总之,主观和客观不相符合是中国电影产生问题以及必须改革的根本所在。在这一点上,电影改革与其他改革是一致的。
那么,从制片企业来说,这种主观和客观不相符合造成的间题有哪些呢?第一岁关于电影属性的认识。我们也一般地承认电影是商品,但从指导思想上来说,电影主要的属性仍是宜传和教育工具,造成电影经济困难的许多问题正是从这一观念中派生出来的;第二,电影制片企业的性质。由于上述观念的作用,我们并不是按企业的标准去组织和要求电影“企业”的,换句话说,电影企业的组织并不是电影生产规律的产物。电影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电影产品都是独特的,它不具备一般产品可以批童生产的属性,因此这就决定了电影生产者的组合也不具有固定性,而我们目前组建制片厂的方式恰恰与此相反,它追求的是创作人员的单位所有,将不断变化组合的创作人员固定在一个单位里面,制片厂不论大小,编导演摄录美俱全,不论他们是否为厂里创造了产值,都必须负担他们的工资和各种福利,这是制片成本居高不下且连年增长的根本原因,第三,电影作为商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要求。由于我们对电影商晶属性认识不足•影片总是不能完全进入市场,不能按价值规律办事,也总是不能完全进入竞争状态,实现不了优胜劣汰,影响了影片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在与电视和录象的竟争中屡战屡败,观众流失越来越多,中国电影对中国观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些间题的外部表现是电影经济危机四伏,内部表现是观众对中国电影丧失信心,甚而至于以不看国产影片为时堆。这种现状显然是不符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要求的,因而必须以改芦的精神改变这种现状。
从上述问题分析中不难得出中国电影理想形态的要点:首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并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电影的需求的。这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质的方面说,电影产品使观众喜闻乐见;从量的方面说,使想看电影的人都能看到电影;其次,中国电影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以自己本身的力量不断发展,形成电形经济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高电影这一社会文化产亚的生产力。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中国电影才能不断地健康发展,舍弃了第一方面,电影不能完成它所负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舍弃了第二个方面,电影难以生存下去,也完不成第一方面提出的任务,更不要说求发展了。由此看来,将制片企业变为事业性质,是不符合改革精神的,因为这样一米,电影更难以完成为人民服务这一任务了;单纯实行股份制,也不能解决间题,因为制片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投资不足,而是利润炙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行股份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实行内部股份可以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是管理层次的间题,而且能起多大作用尚是疑间,因为主创人员的劳动质量是很难用股份方式去控制的),不改变电影的总体面貌,即使发行股票,也将无人问津;卖厂标固然可以使制片厂早汾保收,但这种方法更说明了制片厂进行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只能依靠出卖计划指标生存,要那么大编制的制片厂有什么必要?卖指标有两三个人就足够了,要一二千人干嘛;卖厂标的积极作用在于打破制片生产上过分的束缚,而做到这一点更好的方法是完全放开指标控制,但在制片厂内部未进行改革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制片厂的快速崩溃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显然并非电影改革的目的,在目前的条件下成立计划外制片公司,对实现电影改革的总目标也无甚益处,因为现在的问题并非制片能力不足,而是制片与发行的关系没有理顺,计划外制片公司不在这方面作试验,它的作用只不过是分计划内制片企业一杯羹而已。发行放映业的改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