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金融风险防控论文 » 正文

乡村微型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2021-4-9 | 金融风险防控论文

本文作者:袁仁书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要素配置系统。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低、风险水平高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深入研究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探讨农村金融微型服务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及其特征

1.1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界定

风险是由于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行为主体的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从而导致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程度。按照风险的一般定义,可将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提供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时客观存在的风险,产生于农村微型金融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在微型金融服务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特征

农村金融业务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对于我国这样处于转轨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整体上“先天不足”,在金融改革中又“后天失调”。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高风险性。信息不对称性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农村微型金融的参与主体由于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距,信息不对称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在完成正常的经营活动外,还要承担起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内部管理上仍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管理特点,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开展经营,缺少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导致了农村微型金融的高风险性。(2)扩散性。金融风险具有扩散性。农村地区由于重视地域关系、血缘关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传导不畅等因素影响,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诱发“羊群效应”,金融风险一旦产生,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表现在存款业务方面是更容易产生挤兑,贷款业务方面表现为一户因故不能还贷款后,引来其他贷款户效仿,恶意不归还贷款。(3)隐蔽性。当风险带来实际损失后,必须及时弥补,否则风险就会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积累。当损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金融机构就面临破产清算或被兼并的危险。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农村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风险绝对额相对较小,分布区域广阔,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往往被忽视。但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损失持续累积后,在某地区的风险积累超过临界值,遇外界突发事件诱导,潜在风险就会突变为现实风险,并向周边区域扩散,形成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

在农村整体金融环境未能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个体可以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经营地域范围相对狭窄的合作性金融机构或民间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会导致金融机构整体风险迅速上升,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应该对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机制。

2.1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互补需求

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出发,可以将金融机构分为不同层面。

2.1.1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的需求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银行属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农行抵御区域性经济条件变动带来的损失提供了内偿性补充机制。农行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资源重新分配或转移,为遭受损失的地区提供补偿,也可以由城市业务对农村业务提供支持。在资金层面上,农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整体较大,资金流动性相对充足,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较高。农业银行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转移支付抵御区域性金融风险,但系统内风险互补的结果是整体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涉农业务中的高风险性和整体盈利水平较低降低了农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绩效,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家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财务包袱最重。在农业银行改制成功后,农业银行将始终面临着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和经营弱势农业金融服务之间的冲突,如果不能建立起有效补偿机制,农业银行将存在着退出低效农村微型金融业务,转而投向城市业务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业务的激励。

2.1.2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需求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包括办理涉农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相比,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发挥效用的范围狭窄。在县联社成为以县市为单位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下,省联社在内部转移支付上仍缺乏相应的调节手段。改革后的信用社体制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信用社抵御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能力,但仍面临着信用风险压力以及引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

2.1.3局部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的需求区域性金融机构另一个层面主要包括局部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分布在较小的区域,区域性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直接,信用风险更容易转化为流动性风险,进而演化为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银行的经营区域越狭小,面临的整体性风险就越高,由于经营范围小,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也越小,救助的成本也较低。

2.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剖析

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1)体现在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补偿。农村金融体系的经营目标与城市金融机构存在明显差异,经营中既不能等同于财政的支持,又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而是需要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推动农村经济体系的金融深化进程,通过金融的力量促进农村经济体系的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具有的正外部性要求对涉农金融服务提供一定经济补偿和支持。(2)建立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支持机制。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元化结构,存在管理水平上及对风险的控制和识别能力的差异。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辅导和支持,提高风险的防控能力。(3)对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事实风险进行补偿。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市场风险更多体现为“隐形风险”,信用风险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不足,缺少自我消化信用风险的能力,需要在财政上给予扶持。(4)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救援。对于区域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没有保险制度支持,信用风险存在转化为流动性风险的危险,导致挤兑等问题出现,需要政府、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救援。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建立有效风险补偿机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