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宋威 房红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后危机时代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外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我国企业也在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随着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日趋增长,资本组成的国际化比重不断加大,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竞争的规模和程度迅速加大,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导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高校培养出既符合国内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当前金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正成为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从1995年起,黑龙江省省内36所高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学(学院)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9大学科门类。黑龙江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段培养、互相承认并转移学分的方式和国内外“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根据各院校合作深度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是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种合作本身没有很大的约束,不易引发矛盾,易于操作,但实际效果有限,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往往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了解。
二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以初级课程和英语强化为主,对外方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不利于我方高校利用外方教学资源。
三是引进外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高校讲课,派遣我方高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外方的教学方法;以双语授课。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三种模式必然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最突出。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政府机关部门宏观管理,强调宏观理论方面的学习,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在培养学生面向金融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定位于培养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中外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中外合作中以谁为主就成了矛盾。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在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方面,少数学校忽视国外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引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本科院校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比例过大,而专科(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嚼碎”课本、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安全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一要遵循教学规律,二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
(一)引进先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成分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势。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金融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二)确保师资质量
国外金融类教师一般来自发达国家,来到中国要面对教学条件较差、环境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长期留在国内。同时,由于外教不归国内合作院校管理,教学中容易表现出随意性强、备课不认真等情况。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防止师资队伍的游离性和随意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认真检查教师批改的作业和作业量,经常性地随堂听课,检阅教案,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教学体会或意见,并借用这样的机会,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想法或意见,及时沟通。同时向教师贯彻办学思想、宗旨及各种需求。
(三)提高生源质量,积极探索国外毕业实习途径
为使中外合作办学向健康、有序、稳定方向发展,必须提高生源质量。现在许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设立二级学院,招收低分段学生,以此来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是降低了学校的声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教学语言上。低分段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不理想,难以听懂外教授课。这使合作办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应逐步提高学生录取分数,并最终达到所有学生同分同档录取的目标。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市场完善程度低,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不少金融工具还没有被实际运用。因此,金融专业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部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还缺乏实践的环境,学生也没有渠道对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国内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学生在国内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后到国外进行专业实习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有机会了解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和金融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的最新国际发展动态,增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