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文化论文 » 正文

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转变与反思

2021-4-9 | 电影文化论文

作者:李恩琦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前言

相对于我国体育的迅速发展,当前国产体育影片的创作已显滞后,我国体育电影的创作与体育的发展不相称。自电影诞生以来,我国的体育故事片不超过100部,而美国至少有400多部[1]。当前,国民越来越重视体育在提升生活质量中的作用,相应地对体育电影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当下的体育和社会的发展为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产业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得以重新审视。因此,分析和总结我国体育电影的文化主题有利于探索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空间。

1我国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流变

体育电影是一种电影与体育相结合的特殊文化产品,体现着体育的特色和电影的艺术魅力,在表现体育的激烈对抗、拼搏意志的基础上阐释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主题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电影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著名导演谢晋的《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等一些体育影片更是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将体育与民族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努力用体育来振奋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尊严,为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体育电影也和其他类型的影片一样,不可避免地体现着与时代精神的同步性特征,体育电影从偏重意识形态向有着更加丰富的主题转变,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四代导演张暖忻拍摄的《沙鸥》,其文化主题就表现出急于从“文革”灾难性影响中走出来,摆脱束缚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对中国体育乃至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较多地表现了相似的体育竞赛内容,如《我的九月》(1990年)、《来吧,用脚说话》(1992年)、《球迷心窍》(1992年)、《世纪之战》(1992年)、《赢家》(1995年)、《我也有爸爸》(1996年)、《滑板梦之队》(1996年)、《黑眼睛》(1998年)、《冰与火》(1999年)、《女足九号》(1999年)等体育电影。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电影的数量明显增加,形成了一个制作高峰。这些影片通过体育竞赛和运动员、中国普通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和运动员为亚运会的举办所付出的努力,展现了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中国人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通过体育去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我国体育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京奥运为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发展机遇,一系列与北京奥运相关的体育电影相继完成。《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筑梦2008》等一大批以奥运为素材的体育电影辉映银幕,实现了体育电影的可贵突破[2]。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通过奥运这一纽带将民族、国家、体育、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上了深深的“奥运电影”烙印。

从现实状况与发展需要来看,当前的体育电影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体育电影不只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当前我国体育电影面临着总体上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与我国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我国的文化大国地位不相称,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

2我国体育影片文化主题的局限与发展困境

2.1主题的把握局限于竞赛当前,对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将体育电影理解为表现体育,集中体现在对体育活动、竞赛场景本身的再现,过多地把影片情节内容都维系在一场比赛的输赢上,集中表现运动员个人或集体如何在体育竞赛过程拼搏奋斗的过程,这一主题难免给人以单调之感。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体育比赛的直播、转播已经非常普及,而体育电影对于体育竞赛中激烈竞争对抗、扣人心弦场景的把握显然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直播、转播来得更加即时和全面,比赛场面的竞争魅力以及千变万化已经被现场转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体育电影的复制与表现无疑是有限和逊色的。2008年4月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前举办了体育电影专题展映,包括《挑战星期天》、《闪光的羽毛》、《扣篮对决》等10部国内外体育题材电影参展。在展映后的专题研讨会上,对主题理解过于狭窄是很多专家对国内体育电影的普遍看法,体育电影的主题不应局限于体育竞赛本身,也不应局限于励志这一主题套路。无论是从电影的艺术角度看还是从文化角度看,体育电影都应该更多着眼于体育竞赛以外更加宽泛的社会,这也是国内体育电影与国外优秀体育电影相比之下的主要差距所在。因此,如何不再局限于集体主义等范式,而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表达现实社会和剖析人性就成了体育电影发展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们希望将体育电影与现实的个人生活和需求联系起来。在当前社会快速变迁和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民众对体育电影的实际需求应该成为电影文化主题选择需要重视的方面。

2.2商业化倾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传统文化意识正在迅速被商业伦理和通俗文化所影响,作为电影门类之一的体育电影无论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载体,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倾向。从一些体育电影,如《少林足球》、《功夫》、《大灌篮》、《头文字D》、《扣篮对决》、《电竞之王》等诸多影片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响和趋势。随着体育商业价值开发的逐步深入,体育电影的娱乐功能也在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娱乐相互渗透。剧情设置和主题的把握显然将娱乐性和票房作为了主要目标,在迎合观众娱乐需求的前提下,一些体育电影的票房自然也就会比较高。体育电影追求商业价值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商业价值作为主要目标以至于忽略体育电影的其他价值就难免进入发展的误区。体育电影具有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但也同样具备体育文化传播等社会价值。一些电影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热衷于武打、传奇,影片情节荒诞离奇,质量低劣,缺乏文化品位,浪费人力财力[3]。在体育电影的全面价值功能发挥和商业价值开发之间应该有平衡点,兼取二者的优秀体育电影并不鲜见。2011年底前后上映的我国台湾体育电影《翻滚吧!阿信》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这部以体操梦为主题的体育影片不仅获得了影迷们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甚至连正在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体操队也走进影院,感受影片中的体育精神,为备战奥运加油打气。可见,体育电影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是可以平衡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