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文化论文 » 正文

电影分级对电影文化产业的价值

2021-4-9 | 电影文化论文

作者:潘先伟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电影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去年以百亿的票房大关凸显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作用。但是,与欧洲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市场及亚洲的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甚至印度电影市场比较,我国电影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电影市场价值潜力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目前最多挖掘出了百分之十的市场份额。因为中国电影管理体制的一些因素,中国电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没有很好的竞争力量,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为了全面开掘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潜力,积极培养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水平,我们必须进行电影管理体制的创新。而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则是电影所有管理规则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改革。

一、中国电影文化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创新

客观地说,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谁也无法抹杀的。文化部及广电总局,为了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与法规,刺激中国电影的生产与发展。与过去相比,中国电影文化行业的市场开放度明显提高,电影市场准入的政策门槛有所减弱,电影文化生产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我国电影产品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年产40多部发展为500多部,中国电影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即将赶上印度、美国。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1],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对电影产业提出具体规划。“产业化”指包括生产数量、产品质量、产品流通、产品销售及产品制作企业等各个层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市场运转中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的生产销售流通。2009年、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成绩证明电影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可是,透过表象的繁荣与虚拟的票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吗?事实上,中国电影管理还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不对中国电影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再思考,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电影产业化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是一种“伪产业化”,是一种文化的“政治走秀”。产业化需要集约化、大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的电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首先,国产电影拍摄数量增多而资本血本无归。据相关统计,2009年电影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较2008年增加50部,是2001年故事片产量的5倍多,成为世界第三电影产量大国。除故事片外,全年生产动画片27部、纪录片19部、科教片52部以及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一共生产了526部电影,但其中真正走进影院的也就260部左右,大约只占总数的1/2[2]。每年拍摄的电影数量如此之大,但大多数却无法上线,不知广电局当初在审批的时候依据什么批准了这些无法与观众见面的电影,这些电影的投资血本由谁来买单。虽然媒体大吹特吹中国电影2010年的收入已经超过百亿大关,可是除了《阿凡达》、《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几部电影外,谁还记得其他电影?《日照重庆》、《人在?逋尽贰ⅰ逗Q筇焯谩贰ⅰ度缑巍返纫恍┬〉缬?艺术手法及艺术水平都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像《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那样的轰轰烈烈的商业炒作,也没有冯小刚、张艺谋那样的实力,这些电影虽然获准上院,但其结果依然是可能勉强还回血本甚至血本无归。另外,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很多刚上演的电影甚至在上演之前,盗版漫天飞,使得中国电影的生命周期最多两周时间,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观众是观看盗版影碟的,这也使得很多电影蒙受损失。

其次,国产无法上线的电影也无法进行海外销售。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标志,应该是中国电影占领全世界电影市场,可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占领任何国际市场。中国电影商把中国本土市场当作世界市场,而世界真正的电影大国则是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市场。中国加入WTO十余年来,影视产品的出口与进口严重不平衡。中国国内的电影票房主要靠进口大片来支撑,而中国十余年来的出口影片非常有限,即使海外发行的影片也是中外合资的影片,而并非纯粹的国产影片。由于中国电影缺失国际竞争力,中国又要实现电影的“伪产业化”,只好加大对好莱坞影片的进口开放,这样中国电影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2010年,美国进口大片在中国创下了历史票房新高。根据某娱乐决策智库统计数据显示,各类进口分账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累计票房达36.8亿元人民币。今年,大批好莱坞大片蓄势待发再闯中国。那么,如果从深层原因去寻找,中国电影没有国内票房价值,也缺乏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每年400多部无法进入影院的电影,或者无法进入CCTV6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更不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大多数没有轰动效应,都是广电局出钱的“行政计划”电影,是为了养活各个电影厂的一些闲人的电影。这些电影在审查的时候,都是非常中国化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主题特色,拍摄完后,连广电局自己就觉得国内观众都无法接受,无法让这些片子进入电影院,怎么还有可能性进入国际电影的市场呢?即使那些被批准进入电影院的作品,绝大多数也都是“昙花一现”的“一日游”,上线一天即刻撤线。国家电影产业的收入主要靠海外引进的大片和十几部稍微好一点的贺岁片、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特色片”,而90%的电影投入则是浪费钱财和精力。

第三,某些国产计划电影拍摄的目的就是为了洗钱。2006年4月3日《沈阳晚报》报道,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陆红实近日语出惊人:近两年,我国每年都有100多部滥片子不能上院线,原因之一恐怕是:“不少人拍片是为了洗钱”。陆红实表示,我国在2005年平均每1.4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产生,但其中却有38.5%不能在电影院放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洗钱“洗”滥了中国电影。经济学家黄苇町认为,靠投资电影洗钱,一般方法是拍摄那种预算很高的电影,但在真正的电影场面中,胶片和设置布景只用很少的钱。大量的钱用作其他方面,这些钱就变成了那些相关公司的合法利润。中国电影真的没有希望了,几千万投资拍摄出来的却是“尴尬作品”。现在许多公司投资电影都是为了洗钱,所以心不在剧本上,更不在“支持中国电影事业”上。这则2006年的新闻报道的情况,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且愈演愈烈,每年近600部国家投入的影片,只有十几部能够赚回成本,而这500多部电影的亏空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

Top